当代“范进”就业无门,贫困女硕士自绝前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被喻为“当代范进”的41岁大学生曹湘凡,临近毕业却空叹就业无门“前景迷茫”;考了4次才考上研究生的贫困女生杨元元前些时自杀身亡,临死前发出感慨:“知识改变命运,而自己学了那么多知识,却没见有什么改变。”
“知识改变命运”一度被视为金科玉律,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这一观点却开始遭到质疑。职场专家认为,现代社会要想在职场游刃有余,光有学历并不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规划、团队合作能力等等。盲信“知识改变命运”,只会让人生走入迷途。古代范进,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然而,“当代范进”们希望“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却不能轻易实现。
曾被称为“当代范进”的41岁大学生曹湘凡,历经13次高考,才于两年前考入湖南一所专科学校读法律,临近毕业,他渴望找一份教师和公务员这样的稳定工作,然而多次投递简历,却没有任何回应,想报考公务员,却已超过了年龄。他说,知识改变命运在他身上是一个伪命题。
11月26日,30岁的上海海事大学特困生杨元元自杀身亡,一向以坚强示人的杨元元最后感慨:知识为什么没有改变她的命运?杨元元2002年重点大学毕业后,连一份凑合的本专业工作都找不到,最后进入一家培训中心当英语老师。杨元元希望通过考研和考公务员改变命运,曾考取了两个外省小城市的公务员,因为不是大城市最终放弃,毕业后曾连续三年考研失败,2007年开始第四次考研,2008年才被录取,因为家境贫困,她一直带着母亲求学,最后选择了自杀。
高学历是就业难的 救命稻草?
前不久,教育专家徐小平在博客上发文,称是盲目考研杀死了杨元元,认为杨元元正确的选择,应该努力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工作表现,提高工作收入,工作之后再进修。
在就业压力大的今天,许多人把读书深造当成回避就业难的救命稻草。为了圆大学梦,曹湘凡参加了13次高考,杨元元为了实现研究生梦,也参加了四次考研。一项数据显示,应届大学生中,近半学生都有过考研计划。
“通过考研逃避就业的方法既不聪明,也不实际,更不会使就业变得容易”,前程无忧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说,职场人士只有在职场发展中发现知识结构的不足,再选择充电深造,才能完成较好的转型,但大部分人考研很盲目,对所学专业和就业前景也不了解,导致了一部分人好找工作,许多人很难找到匹配工作的现象。[!--empirenews.page--]
冯丽娟进一步解释说,如果求职难,只是两三年的问题,暂时的回避尚可行得通,但目前面临的是一种长期现象,临近毕业时仍会遭遇同样的困惑。一些学生遇到就业难题,就把自己锁在象牙塔中,一味回避,只会把自己一步一步地逼到高压下。
冯丽娟说,在一些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行业,比如金融、医药、IT、化工、能源行业,需要一些高学历人才,往往学历越高,就业越容易。但大部分企业招人时,除了学历标签外,企业更看重的是“软能力”,包括求职者与人沟通的能力、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处世态度、团队合作能力等。求职者如果屡次求职失败,首要考虑的不是知识结构是否不足,而是要反省,自己是否存在“软能力”方面的不足。
不少专家认为,曹湘凡等人求职受挫,反映出来的是职场问题,还有一定的心理问题。有过多年外企HR经历的越秀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负责人宋文艳说,企业招人时,更喜欢招一些阳光进取的人士,不喜欢招一些心理悲观、爱钻牛角尖的人,对于曹湘凡这样过于执着的人,企业并不看好,认为处理问题容易偏激,走极端,与客户沟通时,爱纠结于自己的想法,另外,求职者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不符时,也不会录用。
“知识改变命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可以实现的,而市场经济下,则有一定的偏颇。真正改变命运的,应该是你的技能和能力”。宋文艳说,知识是重要的,但知识日新月异,并不断被更新淘汰,企业更在乎你是否通过大学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而徐小平则认为能改变命运的应该是经验。
冯丽娟说,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并非大概率事件,并非人人适合,学校学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社会需要的知识。学历越高不一定代表能力越强,迷信学历的结果是带来更大的失落。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下,求学者需要学会适应环境,并从经济角度,考虑自己求学深造的投入产出比。
在选择充电深造之路时,宋文艳建议采取“倒推法”。比如想当公务员,就要看公务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想做学问研究或当大学老师就可以考研,要学会一步步螺旋上升,完成各方面的积累。另外,要对自己有宽容心,不要逼得太紧,当生存和理想出现差距时,学会放低目标,有计划地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