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七种热门出路利弊分析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日前,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各大城市兴起,新一届大学生即将迎来求职高峰。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再度出现波动,欧债危机尚未完全解决,国内部分地区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2012年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那么,作为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是该考研,还是该找工作,亦或是自主创业?毕业生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迷失方向。
相关专家表示,按自身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入行职业,是对自己一生负责的最重要行为准则。在进入职场前,大学毕业生最起码应该明确自己适宜并打算长期从事的职业类别:从政、从商、从事科研技术三大方面。如果你确适宜从政,理当义无反顾地投考公务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起步,或投身法律事务,或投身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如果你有突出的专长,具备年轻敢为的梦想和奋斗不息的勇气,那就选择你愿意走的路,这恰是上天赋稟年轻人推动一个国家社会未来进步的原动力。
如果连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都是盲从他人,不顾自身从业条件去做明显与自己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相冲突的行业,年轻一代会重走过来人没有职业规划时代靠摸着石头过河,不得不忍受职业折磨或中途改行或老来后悔,同时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因此对当前大学生的几个主要出路的利弊做了梳理,并给出中肯建议,希望给广大毕业生网友在制定自身职业发展,规划人生发展之路时提供一些借鉴。
考研
近年来,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都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考研热”风景线。考研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现象,而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目前还是一种精英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人才,大量的大学生涌入考研队伍中来无疑是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但是随着大学生考研队伍的越来越庞大,一些新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
那么,对于广大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考研对自己有怎样的好处又有怎样的弊端呢?
利:延缓眼前就业压力,部分提高竞争力。延缓就业压力,推迟就业期的到来,可能是考研带来的最直接的优势了,另外,有些城市的有些学校能给研究生解决户口等问题,考研究生提高自身学历,增强了竞争力。
但相关人士表示,考研热带来了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快速增长,一些学校利用时下人们考研的热情,或出于保硕士点、博士点的考虑,或为了提高本校、本学院、本系的研究生比例,不顾社会需求,盲目扩招,而相应的培养条件和管理制度却没有及时跟上,科研经费不足,学习生活条件差。在有限的师资力量下,有的专业一个导师名下的硕士、博士生竟有十几到二十几人不等,甚至出现了三年内见到导师的次数屈指可数,有的导师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学生,谁是他的学生等严重现象。导师负担过重,无暇对研究生加强指导,这也造成了研究生质量的下降。
因此,对于考研是否真能提高个人求职竞争力,还要看每个个体的努力程度。
弊:就业压力更加沉重,丧失年龄优势。相对于考研的好处而言,考研的弊端也就显而易见。研究生毕业后,毕业压力仍在,而且有了更为年轻的竞争者,就业压力越加沉重。
读研期间,不一定能学到对自身职业有用处的知识,白白浪费了积累经验的时间,研究会生扩招,会出现和大学扩招相同的结果——研究所学历贬值,也许毕业后只有一个选择——考博。研究生毕业或博士毕业后年龄偏大,失去年龄优势,特别是女生,要面临更多的年龄歧视。学术研究,层次越高,就业面越窄,毕业后,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此时却已无法放弃本专业。
建议:如果对某个专业,某种学问有无法遏制的热爱和相应的研究能力,要不浪费自己的爱好和天才,继续深造,终有一天会有建树。但如果考研只是为了规避和缓解就业压力,建议不要考研,研究生毕业后压力只增不减,而且会使你丧失积累经验的机会,试想,两三年内,你将与多少机会失之交臂。
年龄有时候是一种优势,因为年轻,有犯错误的时候也会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一旦年纪大了才开始接触社会,这些机会就会相应减少,试想,一个二十几岁的大学生犯了错误,单位会念在他年纪小,给予原谅;但一个将近三十岁的人犯同样的错误,会让人诧异甚至认为不可原谅,善用年龄优势就是为自己留下余地。
考公务员
公务员是中国社会现实中最稳定、相对资源优势最明显,几可奠定一生保障的热门职业。在当前中国面临十几年来最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下,空前的610万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能实现就业就是一种出路。拿出考试的看家本领,到相对公平的国考中博弈“金饭碗”,也是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无可厚非。
相关人士认为,只要毕业生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方面与公务员职业要求没有明显冲突,没有其他个人奋斗目标,不愿今后走艰苦拼搏之路,也没有自行创业的打算,比起其他职业,公务员确是现实中的一种很好选择。
利:公务员有稳定的收入和生活,有良好的保障,尽管公务员的收入不是最高的,但福利极好,而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权限。公务员的职业轨迹确定,工作没有太大的浮动性,此外,国家机构员工,本身带有荣誉性质。
弊:工作枯燥,忙起来极忙,闲起来极闲,考试没完没了,升职总与考试、考核挂钩,有些机关人际关系复杂,勾心斗角,收入稳定,但没有大幅提高的可能,只能保持平均水准,坐在清水衙门、没有晋升可能的人,很没成就感。
建议:有志从政的人、有权利欲望的人、真心想改变国计民生状况的人、想要一个稳定工作的人都可以选择考公务员,公务员这个工作,如果心境淡泊,没有野心,不失为不错的选择,能够保证安定的生活和充足的个人时间,如果想要升职,则要有长期奋斗(至少15年)的决心和高明的人际头脑,否则不容易出头。
先投身公务员积累社会资源再改行从商,也曾是不少精英人士的成功职业路径。这种职业走法关键在于你的意志力是否够强,职业规划是否明晰。因为许多原来抱有这种曲线就业想法的人进入政府机关以后,往往就形成了惰性的路径依赖,无法振作起今后进行人生奋斗的激情和意志力,应三思而后行。当然,这个过程中可以请父母亲友或聘请职业咨询师担任监督作为日后的一种保障措施。
国企(或事业单位)
相关部门针对2010届毕业生相关调查数据显示,34%的应届生最想去国营/事业单位工作,高出外资(欧美)企业8个百分点,位居第一位。来自某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说:“2010年大学生已不如往常那样痴迷外资500强企业。相比2009年,约有40%的同学转向考公务员、进国企。”
社会学家周孝正曾尖锐地指出,大学生最想到大中型国企谋职的现象表明,众多人才进入非生产性领域后,只想把精力放在从社会已有的生产成果中分得更多的份额,从而得到更多的利益。而从长远来看,这对生产和创造性领域将会产生巨大的副作用,其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不利的。
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认为,大学毕业生是否进入国企工作,还有依据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兴趣而定。
利:稳定的收入,良好的福利保障,有国家做后盾,安全系数高,国企注重员工素质,要求员工为人处事遵循一定规则,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有些行业工作相对安逸,心理压力相对较低,国企锻炼人,能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
弊:入门难,不容易进入,有的论资排辈,想要出人头地一般需要多年的奋斗,人际关系较复杂,中西部的国企,大多待遇一般。而且,值得提醒的是,在获得国企稳定的同时,也必须忍受国企比较僵硬的管理模式,要放弃发现自我的机会,悠闲但却乏味地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
建议:国企人际关系复杂,初入其中的大学毕业生也许会摸不到门路,而按资排辈的现实更让心高气傲的大学生心生不服,当然,国企也正在克服上述弱点。国企能够全方位地锻炼人,总的来说,国企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如果不惧怕挑战和艰苦的磨炼,希望过一种不稳定但却充满挑战的日子,渴求自我价值的充分发掘,不去国企,寻求更适合自己的职业空间,当然就是个明智的选择,也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这样选择的代价也显而易见,说起来可能富有激情,但真正做起来,也许会充满了坎坷呀,其中的滋味并不好受。因此在做出选择之前,你一定要想清楚,为了今后的选择,你能够无怨无悔吗?为日后面对的挑战你准备好了吗? 私企
早在两年前,北京大学曾对毕业生就业做了有关调查,调查显示,从毕业生流向来看,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成为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分别占34.2%、23.5%和12.7%,三者合计达70.4%;科研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中初等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分别占1.1%、3.8%、1.6%、5.3%和1.9%,事业单位合计为合计13.7%;三资企业占9.5%。
与2005年相比,各类企业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达到72.1%。其中,私营企业一跃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2007年所占比例增加了17.9%。另一方面,学校和科研单位所占的比例显著下降,分别减少。
那么,毕业生去私企工作,又有哪些利弊呢?
利:能够发挥能力,发展空间较大,能够很快学到实用的知识,私企工作不单调,需要一职多能,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劳有所得,私企老板会按照你的贡献决定你的待遇,形成良性循环,自由性大,升职、积累经验相对更快,想跳槽也容易。
弊:风险较大,比如经济危机到来,私企一批批倒台,有的公司不能保证福利,企业人文环境参差不齐,有些极好,有些极差,竞争相对激烈,工作环境不稳定,下岗可能性大,有些制度不合理,吃亏也只能忍着。
建议:很多毕业生愿意选择私企,认为私企的门槛较低,更易积累经验。但是,不要形成“直接进入私企”的意识,私企的素质参差不齐,毕业生缺乏经验,很容易被第一份工作定型,错误的观念和不良的职场习惯会限制你的发展。同时,私企同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会束缚才能。对私企,应慎重考虑。
私企
早在两年前,北京大学曾对毕业生就业做了有关调查,调查显示,从毕业生流向来看,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成为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分别占34.2%、23.5%和12.7%,三者合计达70.4%;科研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中初等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分别占1.1%、3.8%、1.6%、5.3%和1.9%,事业单位合计为合计13.7%;三资企业占9.5%。
与2005年相比,各类企业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达到72.1%。其中,私营企业一跃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2007年所占比例增加了17.9%。另一方面,学校和科研单位所占的比例显著下降,分别减少。
那么,毕业生去私企工作,又有哪些利弊呢?
利:能够发挥能力,发展空间较大,能够很快学到实用的知识,私企工作不单调,需要一职多能,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劳有所得,私企老板会按照你的贡献决定你的待遇,形成良性循环,自由性大,升职、积累经验相对更快,想跳槽也容易。
弊:风险较大,比如经济危机到来,私企一批批倒台,有的公司不能保证福利,企业人文环境参差不齐,有些极好,有些极差,竞争相对激烈,工作环境不稳定,下岗可能性大,有些制度不合理,吃亏也只能忍着。
建议:很多毕业生愿意选择私企,认为私企的门槛较低,更易积累经验。但是,不要形成“直接进入私企”的意识,私企的素质参差不齐,毕业生缺乏经验,很容易被第一份工作定型,错误的观念和不良的职场习惯会限制你的发展。同时,私企同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会束缚才能。对私企,应慎重考虑。
外企
中国内地某高等教育领域调查机构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就业于外企的毕业生压力最大,为15%;其次是就业于国企、民企和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的毕业生。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则相对成为职场新人的“低压带”,毕业生认为自己工作压力大的比例最低,仅为5%。
20世纪末,外企一度热过国企,成为大学生毕业就业的热门选择,然而,时至今日,愿意去国企的大学生远远高过愿意去外企的。那么,在外企就业究竟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
利:高薪,福利好,工作环境好;外企有系统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能力,也有利于搭建自己的人脉;注重员工发展,给予员工诸多培训;实力雄厚,不会出现拖欠工资、罔顾员工权利等现象。
弊:起点高,发展空间不大;工作量大,加班加到吐血;竞争激烈,神经随时紧绷;打入核心机构难上加难,可能性基本为零;对外语有很高要求。
建议:外企的高薪高酬是很多毕业生追求的目标,进入外企,感受成熟的企业环境和管理系统,有利于毕业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不论是个人能力、行业观念、企业文化意识。外企能够全方位地充实员工的头脑。但是,外企竞争激烈,职位也只能到一定级别,有些聪明人会进入外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然后自己创业。
留学
前些年,留学生中来自普通家庭的只占2%,目前这个数据正在飞速增长。在即将或有意出国留学的学生中,家庭收入在30万以下的占被调查人群的52.28%,这些数据说明了留学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人民币升值和中国老百姓财富的增长,出国留学已经越来越平民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将留学当成一种教育投资。“从此组数据来看,留学已经从单纯的精英化行为,演变为个人追逐梦想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经历。”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否家庭条件允许就径直出国留学呢?理性角度讲,还是应该权衡一下利弊。
利:增长见闻,开拓视野,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掌握一门外语,受益终身,磨练自己的生存能力,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学习外国人的优秀之处;好的学校,好的专业,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拿到过硬的文凭,有机会进入外国公司或者移民。
弊:出国留学需要大笔金钱,投资不一定有相应回报,国外消费水平高,也许你常会感到入不敷出,有些国家排他性强,你无法真正融入同学之中,外国的经济危机闹得厉害,工作机会更少,如果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会白白浪费几年光阴和大笔金钱。
建议:年轻的时候有机会多见见世面,是件好事。如果有条件出国留学,不妨出去。但是,如果没有好的学校或者好的专业,大可不必出国镀金,把同样的资金用来创业或投资意义更大。
创业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创业绝对人数比例小,占1.94%,创业项目高科技含量少;二是大学生创业能力有不少薄弱环节,反映了高校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三是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创业资金。报告认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需要政府、高校、产业三方携手进一步努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创业更应该谨慎行之。
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爱好,时间自由、充裕;能够全面安排自己的生活;挑战性高,生活不易枯燥;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心灵充实;不必为人打工,自己的事业自己做主;全方位锻炼人的能力;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潜质;培养系统性的思维能力;创业成功的成就感无可取代。
弊:没有稳定收入,必须自己注意社保和养老问题;脱离社会太久,不容易融入;对自制力要求极高;会有入不敷出的情况;有江郎才尽的顾虑。目前中国的创业环境并不健全,需要一笔较大开支,需要长远目光和周密规划;毕业生社会经验少,眼高手低,盲目乐观,容易碰壁,创业失败打击巨大。
建议:大学毕业生想要成功创业,不只需要远大的理想,还要有激情、行动力、领导能力、商业信用和超强的适应性,毕业生不论是心智、观察市场的眼光、领导气质都还有一定欠缺。想创业的人无需急于一时,进一家好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再辞职创业更为妥当,成功率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