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欣赏的眼光看待80后》----垮掉的一代?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80后由于处在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从出生起就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经历了前人都没有经历过的变革,所以他们既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也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问题,所以他们变得更理性,他们学会了用多元化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别人,用质疑的眼光去分析问题,用自我的眼光去规划未来。可以说,时势造英雄,越是变革的时代,越容易出现英雄。未来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有多元化的思维,不要总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做,而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不管别人做什么,只要不伤害到自己的利益,不伤害社会的利益,就要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比如我不吸烟,我不希望别人在我旁边吸烟,更讨厌那些明知不可以在电梯里吸烟,却偏偏吸烟的人。但是我尊重吸烟人的权利,只要他们选择合适的地方去吸烟,我就没有任何问题,这是他们的自由。
面对很多人对80后的质疑和蔑视,有些专家试图替80后说话,他们在杂志上、在报纸上、在网络上向那些歪曲事实的人发起了还击,可是却陷入了同样的思维误区。因为蔑视80后的人犯的错误是以偏概全,而还击的人同样也是以偏概全,他们试图用处于百万分之一位置的“80后英雄”作为案例进行反击,不管是道德模范,还是商界精英,不管是学界名人,还是歌星影星,这些人是80后不假,但是这些人属于80后当中的极少数人,是不可复制的特殊人物。就像过去几十年,我们曾经树立了无数的英雄模范,可是却总也无法批量复制,因为榜样的力量远远赶不上文化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想通过极少数人的行为去影响大多数人,而文化的力量则是通过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去影响少数人。
大家不妨用脑子想一想,到底是少数人影响多数人容易,还是多数人影响少数人容易?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我的思维逻辑,那就是80后佼佼者的所作所为并不能代表整个80后。可以说以偏概全是中国人思维逻辑上的一个致命问题,也是我们容易被外人误解的根源,是无法说服别人的关键障碍。
要知道,任何一个社会的构成,都是正态分布,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只有极少数“好人”和极少数“坏人”。所以我们既不能拿极少数“坏人”作为例子去证明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坏人”,也不能用极少数“好人”作为例子去证明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好人”。
其实,不管是60后、70后还是80后,每个群体都有“左、中、右”,都有出色的,一般的,较差的,这是正常的社会现象,符合正态分布规律,所以我们不能用一个群体中出色的与另外一个群体中一般的去对比,也不能用一个群体中一般的与另外一个群体中较差的去对比,而是应当出色的与出色的比,一般的与一般的比,较差的与较差的比。当然,谈论社会话题,应当关注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即从个性中找到共性,总结出规律。
80后从小就被教育成要有远大的理想,要给自己定一个伟大的目标,有些人要做中国的XX外国名人,有人要做某个领域的大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望,好像不出人头地就白活了,因此很多人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挂在嘴边,以为只有当将军才是成功的象征。大家想一下,现役军人加上退伍军人有上千万,可是能做到将军的仅仅是极少数人,我们能说绝大多数军人都是失败者吗?肯定不是,在战争年代用那样的口号去激励人们去卖命,去碰运气当然可以,但是在和平年代,如果还用那样的口号就是害人,会对80后起误导作用。
现在有很多80后之所以不开心,不是工作本身的问题,也不是生活质量本身的问题,而是攀比带来的问题,是期望值过高而导致的落差,所以开心与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要知道任何社会都没有绝对的公平,况且每个人的运气也不同,所以千万不要跟自己较劲,要顺其自然,对于广大的80后来说,要么在迷茫中沉沦,要么在迷茫中奋起。相信除了E类和部分D类80后之外,大多数80后都不会垮掉,他们会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一点。
更多资讯请关注:21ic人才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