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略那些“似曾相识”的脸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千万不要忽略那些“似曾相识”的脸,说不定这张脸真的与你息息相关。案例中的小曹已经因此得到了教训:身为公司的老总,大家庭的家长,他完全可以关心一下属下的收入情况,小曹却因为没有认出他来而过于警惕,令领导对她产生了误解。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那些“似曾相识”的脸呢?此时,不妨“套一套”对方的话。比如说,可以通过跟对方的交流来捕捉一些信息。当然,也可以用礼貌的态度问一句:我们似乎在哪里见过?
我们来看看,聪明的网友是如何化解“脸盲症”带来的尴尬的——
所谓“脸盲”,只是不够用心
兰舟月:当年,作为总经理秘书,要记住形形色色的客人,对我来说太难太难了。我当时做的惟一一件事,就是死记硬背,再三强化记忆。每收到一张名片,除了标明收到的时间、地点、背景,我还会标注一些特征,比如双眼皮,有痣,肤白,笑起来像某个明星……甚至还会记上客人当天拎的是什么包,抽的是什么牌子的烟,带有哪里的口音,走路和坐的姿势,车的品牌和号码……总之就是尽一切可能记录信息,以免记不起那张脸的时候,还有细节可以帮助快速回忆。每天下班后我都会把当天跟在老总身边一起见到的人在脑海里闪回一遍,每周会把客人的名片和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正是这样不断地强化再强化,哪怕只是见过一次,我都能准确地说出对方的身份,几乎从无差错,我甚至记住了公司所有中层以上干部、和公司有业务往来与老总联系较多的很多领导、经常出现在老总工作和生活中的人的电话号码,足足有几百个。每次老总只要开口一问,不管问谁,我能一秒都不带犹豫地报出。当很多人都在感叹我拥有“超强记忆力”的时候,只有我自己知道,其实我本来也挺“脸盲”的,只不过我在乎这份工作,热爱这份工作,只想用心做到最好。因此,我的建议就是:只要用心,就能克服“脸盲症”。
“脸盲症”,有时只是一种“暗语”
暖听筝:我想,所谓“职场脸盲症”,并非完全是指医学意义上的,更多的应该是指职场人士每天要和很多不同的人打交道,各种错综复杂的人事组成密密的网,那些关系不太密切的脸慢慢就会模糊、淹没。日益扩大的交际圈和伤不起的“脸盲症”,迫使现在很流行一种方式: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照片,防止自己被快速地忽略,减少进入脸盲区的待遇。
但有一种“脸盲”现象要引起注意,有一次老总召集我们开会,然后介绍说公司新来一位主任小赵,秘书在旁边立刻提醒主任姓王不姓赵,老总“哦”了一声说搞错了,后来老总再次说小赵……看着王主任脸上有些难堪的表情,我们几个对视一眼都很纳闷,没听说老总记忆力衰退到过几分钟就忘人了呀?后来的日子证明了,老总是故意用这种类似脸盲的行为来表明他的态度,因为那位主任是总部派下来的一个关系户,我不能拒绝总部的安排,但我要让你知道,我就是不待见你。因此,有时候,“脸盲症”只是一种暗语。
化解尴尬,有时需要一些小技巧
云烟:我就有点“脸盲症”的,除非是经常见到的人,我会把名字和人对上号,对于那种只有一面之缘的,打死我都想不起来曾经见过这个人,这就很尴尬,常有人很亲切地和我打招呼,我却压根不知道他是谁。如果对方很热情,我就会很自然地问对方最近怎么样,都在忙什么,从对方的回答中捕捉信息。若不巧碰上对方问我具体的事情,而我又实在想不起对方是谁,那我就坦白相告:真的对不住,我这人记忆力很差,特别容易把别人的脸搞混,你能说一下名字吗?
对于那种错把某某的脸安到别人身上的情况,我是非常淡定的。记得有一次,公司的一位副总来我们部门,我脑子短路主动叫了对方一声张总,“张总”没回答只是笑眯眯地问我些事,正说话的当儿有人在门口说:“叶总,你在这啊,我把资料放你桌上了”。我一听就知道坏了,张总是另一位副总啊!于是我很从容地对同事说:“你刚才问我的那个客户,没错,就是某某公司的张总,你打个电话过去”,然后继续不慌不忙地和叶总说话,再笑眯眯地说叶总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