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C系统中非接触式IC卡数据安全的研究与探讨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摘 要: 针对AFC系统中非接触式IC卡存储数据和传输数据所受到的安全风险进行详细分析。从认证、加密、完整性三个方面对非接触式IC卡数据安全阐述了解决方案,并提出了部分实现。
关键词: 非接触式IC卡;安全风险
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国家“三金工程”的启动和发展,IC卡在我国的应用范围正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针对IC卡及其系统的各种攻击性犯罪现象随时可能出现,这就使得IC卡数据加密的研究和实现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1]。
IC卡的安全级别分为:非加密存储卡、逻辑加密存储卡、CPU卡。非加密存储卡不需要对其进行密码核对就可以进行读写操作,其安全性最差;逻辑加密存储卡需要先通过装置(一般为读卡器)将密码送入卡中,IC卡核对密码正确后,输出正确的应答信号,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这样可以防止对卡中信息的随意阅读和改写,其安全性远远高于非加密存储卡;CPU卡因其具有微处理器,具有更高的计算能力和和编程能力,故其安全级别比逻辑加密存储卡更高。
在地铁AFC系统中,国内大部分都采用了逻辑加密存储卡,如南京地铁目前单程票都采用了MIFARE的Ultralight Token,而储值票(方卡)则采用了Mifare Desfire和Mifare Standard,这几种卡都是逻辑加密存储卡。事实上,非加密存储卡因其较差的安全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退出了市场。
1 IC卡面临的安全问题
1.1 安全类型缺陷
由于成本所限,IC卡本身很难保证足够的安全,非法用户可以使用合法的读卡器或者自构一个读卡器,直接与IC卡进行通信,从而很容易地获取IC卡内的所存数据,使IC卡面临数据被改写的风险。而IC卡的数据通信链路是无线通信连接,与有线连接不一样,无线传输的信号本身是开放的,这就给非法用户的侦听带来了方便。
在读卡器中,除了中间件被用来完成数据的遴选、时间过滤和管理之外,读卡器只提供用户业务接口,但不提供能够让用户自行提升安全性能的接口。
1.2 AFC系统中IC卡的安全问题
(1)车票安全:防止伪造、克隆、篡改、泄密、偷盗;
(2)设备安全:防止车票被偷盗后进行加值或复制,防止业务程序被攻击改变,防止重要参数及数据被改变;
(3)数据安全:防止篡改、窃取、丢失、抵赖;
(4)系统安全:防止攻击、破坏,泄露重要信息。
对于IC卡单程票,经过半自动售票机、自动售票机等环节发售到乘客手中,到出站闸机再进行回收。在整个使用过程中,IC卡处于两种状态:(1)在系统运营人员管理中,包括单程票的采购、初始化、发售、回收、循环运输等环节。(2)在乘客手中,从购买单程票到出站之间,对于IC卡储值票,经过半自动售票机、自动售票机等设备发售到乘客手中后,将一直在乘客手中重复使用,直至被收回。两种情况中,IC卡在乘客手中时有更大的不安全风险。但是整体而言,单程票处在安全范围内比例要比储值票大,尤其是储值票,由于其储值金额可能较大,所以被攻击的可能性更大。
2 密码学概述
密码学通常被定义为在通信过程中进行解密和加密的过程和技巧。
密码技术可用于解决以下三大领域内的安全问题[2]:
(1)认证。用于可靠的确定某人或某物的身份,防止有人冒充合法用户或防止设备冒充合法资源。
(2)加密。对数据进行编码以防搭线窃听的过程。加密所提供的保护也称为机密性业务,提供该业务用以保护数据安全,不被非法者偷听。
(3)完整性。保证数据没有经过篡改,需要确认所收到的消息正是所发送的消息。
本文中涉及到传输数据的安全和存储数据的安全两个方面。其中传输数据的安全主要包括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获取性和真实性。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获取性是通过对数据的加解密来实现的。数据的真实性是通过相互认证技术实现的。存储数据的安全是指数据的持久性,是通过存储区域的访问条件控制和冗余存储实现的。
3 地铁非接触式IC卡的加密措施
3.1 认证
在对IC卡进行读写操作之前,必须对IC卡的密码进行认证。如果认证通过,才允许进行下一步操作。
非接触式IC卡的密码认证分为五个步骤,其过程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