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设计成果鉴定,专家应该“火眼金睛”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21世纪经济报道》“内部已基本确认汉芯一号造假属实”的消息发布,2006年中国IC设计第一涉假事件终于初步有了比较明确的结果。这次,网络和人民大众再次显示了力量,不同的是,这次打假对象不是制造假冒伪劣消费产品的“奸商”,而是拥有最高科技光环的“知名”专家!虽然许多专业网站上的“汉芯芯片是民工打磨出来的”帖子被上海交大汉芯科技有限公司以涉及国家安全的理由删掉,但网络再次显示了它巨大力量,在这个结果出来之前,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的民意调查已经显示:60%的网民认为造假是事实。
随着结果水落石,汉芯事件给本来就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国IC设计产业带来了什么?一位本土IC设计公司的总经理表示:“汉芯事件无疑给中国IC设计产业造成巨大伤害!”。“汉芯让人寒心!”这是另一位IC设计人员的看法。近年来,受中国通信消费市场的刺激,中国IC需求迅速增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在 2000年到2004年间,规模扩大了3倍,在全球IC产业中所占份额也从1.2%提高到3.7%,其中2004年集成电路产量达211亿块,销售额达到 545.3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55.2%。2005年,更是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在IC设计方面有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内地的IC设计企业不断增加,2000年到2004年,企业数量增加了4倍,达到476家,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1.3%,全国IC设计人员达到 1.8万人!。但是,快速成长也带来了监管和规范方面的问题,汉芯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认为,“汉芯一号造假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思考,就是芯片设计成果验收鉴定不应流于形式。
“汉芯一号涉嫌造假”东窗事发之前,一直拥有国际科技部、上海科委、科技部、总装等国家级部门颁发的无数奖项。汉芯公司在没有产品、没有销售收入等情况下,竟然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创新奖”等资质;陈进本人也获取了 “上海交大校长奖”、“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上海市IT十大新锐”、“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并且用这块假的汉芯DSP芯片申请了12 项国家专利,甚至获得了超过一亿元的拨款!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造假芯片不同于造假鞋,我们有那么多检验仪器和专家,难道就没有发现问题吗?”
据当年汉芯公司发布的消息称:“汉芯一号”使用国际先进的0.18微米半导体工艺,具有32位运算处理内核。由王阳元、许居衍、邹世昌院士、863专家组组长严晓浪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在鉴定会后认定,“汉芯一号”及其相关设计和应用开发平台属于国内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项目已申请了6项我国专利和布图保护。”
我们看到,专家鉴定小组大都是国内知名的芯片专家,为什么假的芯片居然能蒙混过关?这显然暴露了我们国家在科技产品验收和鉴定方面存在漏洞,许多鉴定和验收只是走走过场,也许大家基于这样的逻辑---既然那么多人都说它好,那应该没问题。所以,就会发生如下奇怪的事情---据汉芯造假举报人称:“每次项目立项之前,验收假的汉芯MP3播放器几年如一日地重复播放着那三首歌:《沧海一声笑》、《挪威的森林》、《天冷就回家》!(可笑的是,陈进这个所谓的专家居然无法更新曲目),公司四周贴满了陈进和国家各部委领导的合影以及汉芯公司花样繁多的宣传材料。到场的领导和专家们考察后也纷纷赞赏,用陈进的话说:只要领导和专家来现场考察,项目就成功了。”
显然造假者会营造一种让人陷入一种让你不得不信的情境中,他基于古罗马一条基本的逻辑规则:前提是真,结果是真。在“汉芯事件”暴光后,一些业内人士在评论国内成果鉴定时指出:“国内的鉴定会许多是走形式,就一个小时,十几个人坐一会议室听听报告。连成品,系统演示都不用看,就看看 PowerPoint。”所以,“汉芯事件”应该让我们的专家鉴定警醒了,以后鉴定和验收不能再流于形式了。专家要名副其实,要有责任感,要有鉴定真伪的火眼睛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