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英特尔14亿美元换来什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业界传言已久的英特尔()收购英飞凌()无线芯片业务消息终于成真,如此一来英特尔将成为众家手机业者的器供应商,所进驻产品包括苹果()受欢迎的与。至于英飞凌,该公司规模将比现在小三成,专注在汽车与工业应用领域。
针对这桩交易,笔者的看法是英特尔借此取得了一张价值14亿美元的门票,得以在通讯与个人运算的聚合趋势中赌上一局——但不保证会成功。在英飞凌这厢,虽然取得了大笔现金,但也会是场冒险——因为一家公司的组织重整,可能意味着大举裁员的解构行动。
回到英特尔,这也是一个显示该公司在PC以外的主要市场竞争力薄弱的关键证据;或者是这么说,在1980与1990年代,英特尔在PC领域系统厂商眼中几乎是专横的主导优势,帮助弥补了多数通讯厂商不买英特尔帐的遗憾。
这是英特尔第二次大举进军通讯市场,但这回该公司是否会有更大的成功机会?目前尚无充分的理由可以论断——英特尔几年前曾通过一款ARM架构应用处理器(Bulverde)涉足手持式设备市场,但发现要拉拢美国以外客户的困难所在,后来将该业务在2006年转让给Marvell。
英特尔再战通讯市场,产业情势有那些改变?
虽然有人说,英特尔现在的很适合连结4G-LTE或是混合式通讯网络的平板电脑以及更新一代的智能手机;但可能也有人认为,英特尔的竞争对手ARM,目前在低功耗方面的表现仍然较佳,这对生产应用处理器与RF芯片组的半导体供应商来说是一大优势条件。
无论如何,一个已经改变的状况是,ARM核心处理器设计案数量与市场渗透率,这些年来都有显着增加。
在收购英飞凌无线芯片业务的声明稿中,英特尔也许觉得有必要说明未来将继续支持所有ARM架构产品,但这样的声明本身,可能会让部分手持式设备供应商重新评估与原属英飞凌的无线芯片业务之间的关系。
这场收购确实给了英特尔一个整合数字与RF电路的选项,将使该公司能以系统级的观点来检视设计需求;再加上所拥有的先进制造技术,确实提供了一些关键优势。但目前还不清楚这些优势是否足以消除通讯领域对英特尔的某些质疑。
近来,苹果很喜欢跟该公司的供应商玩一种战略游戏,也就是让数家芯片公司对其消费性电子产品的不同方面保持兴趣,然后让这些公司有机会进入每一代的产品。这让那些公司忠心耿耿并且对价格诚实。
虽然英飞凌的RF芯片自从问世以来几乎出现在每一代苹果产品中,但这并不表示芯片厂商不可能取得进入苹果产品的机会。稍早前诺基亚()将无线调制解调器业务出售给瑞萨()的举动也是一个警讯,未来诺基亚可能会与瑞萨建立独家合作关系。
因此,与英飞凌的交易主要是让英特尔取得整合RF与的能力,是否能成功建立一个满足众家手机制造商需求的业务是其次。换句话说,这有点像是拷贝英特尔PC业务策略的模式——该公司能以系统级观点告诉客户他们的产品从里到外是什么模样。
在告诉客户:“你们产品就是长这样,软件在这里,零组件与价格表在这边,还有这是布线图…”之后,英特尔很快就能继续指导这些算出利润,并评估每种产品机型的月产量。
那么,这桩交易对拿到现金的英飞凌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此事件充分显示,曾担任公司财务长的英飞凌现任执行长Peter Bauer,是一个能力很强的谈判高手,他显然向英特尔争取到最好的条件──在双方协议宣布以前,这桩交易的金额被估计在11~14亿美元之间,结果就落在最高标准。
目前的商业趋势已经明显不再迷信大型经济规模那一套,而Bauer八成也像一个好执行长会做的那样,召集了公司董监事会并决定缩减业务规模,以换取现金。接下来的考验,则是英飞凌将如何妥善运用那笔现金。
截至2010年6月30日的英飞凌第三季财报显示,该公司尚有22亿欧元(约28亿美元)的负债(liabilities);不过其中只有约4亿欧元(约5 亿美元)属于短/长期债务。因此英飞凌现在看来收支相对平衡,虽然公司规模缩小,但可利用其现金进行补强或是互补产品线的收购,以聚焦在汽车、工业、多重市场,以及芯片卡/安全等领域。
如果英飞凌无法成功,那么该公司在21世纪所执行的、导致减少三成营收与结束一个业务部门的经营策略,只是损害了公司的经济规模,也不利于股东与欧洲的半导体产业。
而值得注意的是,新的英飞凌在产品组合上,会跟恩智浦半导体(NXP)有多少相似度?虽然如果这两家欧洲大厂合并,可能有益于欧洲半导体产业的振兴,但双方在产品组合与地理区域上的相似度,恐怕不是合并的有利条件。
对英飞凌来说,向东发展并寻求一些较小型的收购目标,可能还会是融入大中华区市场制造链的更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