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锋新能源应直面多道坎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日前有消息传出,国内第二批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推广名单有望近期出台。在12月底之前,前两批新能源汽车试点推广城市(包括城市群)的总数有望达到 100个。一些省份积极表态,公交、环卫等行业和政府机关将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车,采取直接上牌、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
政府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点燃了市场热情。随着绿色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汽车业站在新能源汽车的起跑线上,重新开始竞争,对于在传统汽车业落后几十年的中国汽车业,尤其对自主品牌来说,借助新能源带来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实现“弯道超车”是一个难得机遇。但如何把握这个机遇,还需直面多重挑战,跨过多个坎。
首先是技术成熟度。在规模迅速扩张的背后,我国汽车工业多年来存在的研发能力薄弱、产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的顽疾并没有得到根治。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品牌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面临的“洋挑战”将继续,甚或更严峻。近日一直密切关注我国新能源车标准和补贴政策的跨国企业已有所动作,丰田、本田、大众等纷纷宣布将很快实现关键组件、零部件国产或混合动力车国产,宝马、通用等跨国品牌也宣布了新能源车推广计划。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品牌得到的支持力度十分可观。相形之下,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的产品阵容和支持资源则略显薄弱。
对消费者需求的挖掘是其次。产品成本和消费者对价格的接受程度尚需多加考量。当前,新能源车充电问题尚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车主普遍对车辆电池质量和续航里程问题存疑。而产品价格也不符合大部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最关键的是,车主们从心理上还普遍不能接受新能源类汽车。
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约而同地希望通过新能源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的结合,破解汽车工业能源环境制约。我们要在这场角逐中赢得优势,必须从制度环境、技术路径、价值链分工、商业模式和合作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汽车工业的自主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不仅是建设汽车强国的需要。过去几十年“以市场换技术”的老路证明并非可行,市场拱手让出,核心技术却仍未到手。在对新能源车市场的围猎中,不能再以引进技术为主,政府在政策支持时,应留出市场空间,促进自主品牌市场的培育,使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更高一层循环。
提升新能源技术及研发水平,也是目前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必须正视的。过去几年,一些企业寄望于通过“速成品”获得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不能静下心来搞研究。可事实证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绕不开汽车工业在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的长期积累。自主品牌必须摈弃速成心理,瞄准与欧美日差距较小的领域,比如纯电动汽车领域等,集中力量攻坚研发和产业化,才有可能实现较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