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火爆的ETC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今天我们说说近一段时间以来如火如荼的ETC。
最近ETC的营销非常火,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或一群)苦B的银行人,发着焦虑的朋友圈,群发着暴躁的信息。几乎每一辆机动车的背后都有好几双炙热、充满欲望的眼睛。
ETC的火热看起来有些不太正常,似乎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商业推动行为。
确实,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说了对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发展规划,自然以ETC为核心的快速通过,无感支付的普及发展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政府推动工作。
与ETC密切相关的是场景的延伸,自从ETC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开始,全国交通系统的数字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自然以车辆为核心的车联网也就成为了下一个机动车交通领域的数字化重心。这个数字化的具体实施不只是ETC,还有OBD,甚至联网中控、行车影像入云等等,也包括道路监测,路测无人停车改造等等,范围广阔。
其中车辆与金融的关系是非常紧密,围绕车辆的消费,是一个优质、长期、规模庞大的服务领域,这个服务领域既包含小客车,也包括大中型客运、货运车辆。而服务周期从购车、驾车、养车、换车几乎全部囊括,而服务对象,既有驾驶员也有乘车人。
在这其中,ETC的电子标签成为了围绕车辆的唯一电子标识,从车辆交付到车主的那一刻起,一个移动的私密空间下,与车辆驾驶密切相关的长期消费场景就进入到了一个增量市场发展阶段。从另一个截面来看,这个私密空间的价值,还不仅仅是驾驶行为本身,甚至可以衍生出家庭、办公等社会交往的关系。
面对这个以行政推动为主的增量市场,具有海量客户基础,员工服务能力,大量线下见证网点,尤其是与交管部门合作交通卡的主流银行,是推动机动车标签极速发展、快速普及的最好管道,而标签背后的开卡、消费诉求也是银行的利益驱动力。
看起来,ETC是所有车辆行为的统一入口,而背后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是很难阻挡的,无论是银行卡直接支付,还是挂接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的选择权一定会逐渐回归到用户本身,灵活性也会不断提升。
所以ETC标签本身的营销,并不能够成中长期壁垒,只能作为短期零售指标发展的政策红利。
而相比较一个ETC终端来说,似乎围绕车辆的场景开发,才是一个真正的隐形战场,并且是个主战场。
北京南站的停车场目前已经实现ETC支付,诸多商场也开始逐渐启用ETC支付,ETC的支付习惯对于大众来说已经可以快速接受,当前阻碍只是普及率的问题。未来ETC的真正战场更在于应用场景,是更前端的行为入口,入口能够直接引导用户后端的支付工具选择,去挖掘更大的利润和信息数据价值。
但是由于三方支付机构的年度限额控制,一些诸如客运货运等流水较大的场景可能会对银行卡支付有更多的利好。
在普及度达到一定量级后,商业银行的ETC零售端推广也就基本达到了预定目标,剩下就是常规的新增车辆绑定,营销触点可能会前置到4S店等车辆销售网点。
零售端的ETC市场似乎并不能因此而被银行机构牢牢攥住,背后支付工具的多样化自主化,以及嵌套在中间的视图平台会更加丰富,也可能将成为ETC新的发展领域,并且派生出新的互联网流量平台。
在B端,基于场景的拓展或将成为新的增量战场,也是未来ETC金融服务运营的核心。而这个场景,绝不只是高速收费站,还包括城市内更高频的车辆服务场景。而这个战场,还会成为一场金融机构、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的混战,不过因为属地化运营的特征,战场空间足够大和分散,胜负未定。
类似的派生场景会非常细分,除了停车场、高速公路以外,还可能包括如休息区的变革、自助加油、自助洗车,自助车辆餐厅等等,甚至还会派生出更多的车辆自助型的商业业态,但终究是以“不停车”为主要特征。
我相信对于增量市场极度饥渴的资本来说,这些新增场景的遍地开花会很快,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好了,ETC始于苦苦的营销,但却是开拓增量市场和改变市场习惯,挖掘增量的好契机。
5G和自动驾驶如果进入极速发展阶段,围绕车辆场景市场还会出现什么更为新鲜的场景,催生出什么样全新的商业形态,可能大家都还难以想象,只能尽量提高自身的敏感度吧,但无论如何,汽车衍生服务领域都值得长期关注。
别只盯着标签,而忘了最朴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