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走出去”需要国家支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记者:据了解,您的提案与核电“走出去”有关,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贺禹:根据预测,未来10年全球当中将有60至70台核电机组开工,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作为我们国家来说,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和高度,经过30多年的积累,不但有一支很专业的核电技术队伍、工程建造队伍,最主要是我们已经把产业链打造出来,我们具备这方面的能力。现在是很好的时机,国内核电发展得也很好,这个时候“走出去”,能把中国的技术、设备、品牌带出去,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记者:您怎么看特高压技术与特高压“走出去”?这对核电“走出去”有什么借鉴意义?
贺禹:特高压做得很好。中国很大,能够通过智能电网把全国东南西北连在一起,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同时通过特高压的建设减少煤炭的运输,把大量的电力运送到负荷中心,体现了科技的发展,我非常赞同。如果能够进一步加大国外对特高压的接受度,尤其针对国外一些面积比较大的国家,与机组、容量大的核电配合起来,我想将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记者:您认为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贺禹:拿核电“走出去”为例,非常重要的是国家的支持力度。大的项目不仅是经济活动,也体现了国家意志。现在核电成功“走出去”的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企业,都是通过国家的推动,比如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在国外得到了一些核电项目。
对于企业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做不好,“走出去”也没用——“走出去”后项目可能做不起来或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自己在技术、制造等领域都需要有过硬的本领,要和国际上的一些标准相对接,达到国际要求。另外,企业还要相应地了解项目国的政策、制度、法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