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社会主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月12日,李萌副部长在第十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表示,高速移动互联+人工智能,进而两者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世界主流的社会图景,重塑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全面展现在我们的经济、社会和人生之中。这一图景来得会比我们预想的要快,当下已经露端倪。
李萌副部长指出,随着5G的到来万物互联成为可能,移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推动我们进入了移动化社会。同时,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加速进化,我们正站在智能化社会的门槛上,一脚门外,一脚在里。向后看,大量的弱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源源不断地进入产业、经济、社会生活中。向前看,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在各个层面加快进化和突破,我们已经清晰地预见到了智能化社会的未来。两个当代最前沿的技术方向——高速移动互联与人工智能在发展、在交汇、在融合,形成了一幅新的社会图景,万物互联,万智互联。说未来其实并不遥远,就在视野范围内。
围绕着未来社会的图景,我们要增强建立和主导产业生态的雄心壮志和实际行动,完善科学布局、技术能力、产业生态和社会治理结构。这样的图景最需要的是有一大批企业参与细分领域的拓展和产业生态建设。在上一波信息化网络化浪潮中,我国参与其中,成长起一批优秀的企业,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我们的产业是建立在别人主导的产业生态之上的,缺少先进大系统的构建能力,底层技术的支撑能力也还不够,一些方面至今仍然受制于人并由此让企业担惊受怕。前些年国家和企业前瞻布局研发项目,一大批优秀的大中小企业共同努力,在两个领域构建先进系统,突破底层技术,并开始有所建树,在不少方面建立了初步的优势。
面向未来,我们正在加紧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规划,部署一批重大项目和产业应用,今年将围绕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新型感知与智能芯片等方面部署16个任务,继续建设企业开放创新平台。我们将加大新一代互联网研发与应用,继续在5G以及后5G的更高速的移动网络方面布局研发项目和基础能力建设,以适应万物互联、万物智联的要求。去年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启动了“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计划,采用部省联动的方式,重点围绕多维可定义新型网络、后5G等方向布局研发。我们正在从科研、应用、产业发展方面,推动人工智能与高速移动互联向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中国有着多样化的丰富应用场景,有着庞大的市场规模有着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能够做好迎接这个融合趋势的准备。
李萌副部长强调,我们过去几十年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是选择适合国情和科技发展趋势的产业技术创新路径,坚持从0到1的原创和从1到N的产业化规模化两条腿走路、双向互动。这个创新路径当前仍要坚持,但要更加重视原创研究。我国的科技人员和创新型企业既善于从1-N的成果产业化规模化,也努力不断掘进从0-1的原创研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国家一方面在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超前布局,没有满足于1到N的巨大成就,而是根据中国的需要在重点领域进行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的研究布局。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出台一些激励性政策,不断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价值链位势,科技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
坚持从0到1引领,从1到N放大,量变和质变,两者协同互动、相互转化,既形成保持中高速的发展动能,又培育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发展势能。这是一个后发大国的正确选择。只从1-N,现在日子很好过,但总是在原地平面画圈没有未来;只依赖0-1,前景美好,但未来没来时就失去了现在。至于重点是先0-1还是1-N,走哪条路,要看具体领域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看基础和能力。当然,要加快从0-1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国是现代科技的后来者,起跑线上存在几百年的差距,在积贫积弱的国力下开始起步,走过了艰难的历程,进步之快是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但科技发展存在差距大、不平衡问题,科学的积淀和技术积累不丰厚,重技术轻科学,存在实用主义倾向,产业技术面临急需解决的短板,所以要踏踏实实地进行积累,进行追赶,力争取得更多原理性、规律性成果,在关键核心技术原创上取得重大突破。
李萌副部长还表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要落实落地,加强区域创新是一个重要方向。区域创新的活力是我国的一个巨大优势,要进一步激发出来。区域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缩小版,当然这种缩小版不是同构的。区域创新的重点要从原来点面线的推动向构建创新生态和系统提升能力转变。研发生态上,主要是指研发布局、人才、专利、科研机构等要加强;产业生态上,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高端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要加快发展;资金供给生态主要体现在风险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财政投入、税收支持等方面,不断完善措施;政策生态上,各地出台了很多政策,力度也很大,但在各方面的政策设计中要注重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形成合力,避免政策打架、相克和相互抵消。还要从小切口入手推动政策落地变现,比如推动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让企业和科技人员真正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