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一代也能唱沪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沪剧,作为上海市唯一的地方传统戏剧,被誉为“上海的声音”。然而,面对日益繁忙的学业、丰富多元的娱乐,很多孩子对本土文化戏曲文化关注得越来越少。让人意外的是,这几天,在长江剧场的舞台上,来自上海26所中小学校的学生纷纷登上舞台,通过折子戏表演、合唱等形式,用吴侬软语唱出沪剧。其中年龄最小的仅有4岁,最大的15岁,平均年龄8岁。
这是今年首次举办的“玉兰竞放新时代——2019年上海市校园沪剧大赛”,由上海沪剧院、浦东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共同主办。大赛自7月开赛以来,共吸引了来自全市26所学校、76位中小学生报名集体赛和个人赛,7月23日、24日,集体组和个人组决赛在长江剧场举行。
演出现场。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首次举办校园沪剧大赛,把沪剧文化种子撒向校园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是此次大赛的策划者和发起者,她说,举办校园沪剧大赛的想法在一年前开始构思,经过了半年的筹备,在社交平台上一发出就得到了全市中小学和沪语训练营等培训基地的积极响应。
“从事沪剧艺术几十年,希望大家喜爱沪剧,让更多人来了解和参与沪剧,真正做到沪剧文化像播撒种子一样播撒出去。”
首届校园沪剧大赛恰逢新中国70周年华诞,因此,大赛的很多团队和选手都选择了《芦荡火种》《红灯记》《绣红旗》《红梅赞》等经典红色歌曲。
尽管舞台上的孩子还略显稚嫩,唱腔咬字也不见得完全准确,但是,当这些“小江姐”“小士兵”借助声音和姿态,在舞台上进行着还不尽成熟的表演时,茅善玉觉得欣喜又感动:“小孩子们有那种毫无顾忌展示自己的可爱。每个孩子都在努力表达那种很神圣的感觉,这种精气神和正能量非常难得。”
在茅善玉看来,传承沪剧扩大影响力的前提下,大赛的名次不是最重要的,搭建一个让学校、家长、孩子交流经验的平台,思考沪剧未来的培养与发展才是此次大赛的深层次目的。
学唱沪剧,增加对传统艺术的了解
参与此次大赛的,既有拥有十多年历史的沪剧特色学校,也有新成立的沪剧传承基地,甚至还有在启蒙阶段的校内沪剧兴趣班。每所学校从领导、老师、家长到学生对本次大赛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有老师表示:“中小学生学习戏曲不是为了做演员,而是通过戏曲教育让他们了解沪剧、喜爱沪剧,从而热爱上海这座城市,从骨子里植入城市精神和品格。”
在23日的集体赛上,有一组选手吸引了全场的目光,他们是来自上海港湾学校的三位男生,今年十七八岁,是参加本次沪剧大赛年龄最大的。他们的出场让茅善玉和评委们都非常惊喜:“他们看起来都是生活中打篮球、玩电竞的小伙子,但是有勇气站到舞台上和小朋友一起比赛,在很认真地传承传统艺术。”
事实上,这些大男生学习沪剧不过一年多的时间,但如今已经可以完整地唱出四五段剧目,起初抱着新鲜感的想法接触沪剧,却渐渐地喜欢上沪剧。选手张思杰长得高高大大,穿着也挺新潮,就在比赛前候场时,他还在和小伙伴讨论游戏,但一上台唱沪剧,却也像模像样。他坦言,学校刚刚开设沪剧社团的时候报名者寥寥,他也是因为被老师选中才开始接触沪剧,但唱着唱着却发现很有意思,越来越有兴趣去了解它:“通过沪剧可以学习上海话、上海文化,毕竟现在说上海话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作为年轻人,其实也有必要了解一下上海的本土文化和传统艺术。”
茅善玉认为,对于传统戏曲,很多时候年轻人不是不喜欢,关键在于怎么引导他们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年轻人可以玩抖音玩电竞,但是了解一些传统艺术,人就会变得更加立体、全方位。”
地方戏曲进校园多年,校园大赛也是成果缩影
在第一天的集体组决赛后,第二天的个人组决赛共有20位选手入围。大部分选手都来自于上海沪剧院开办的沪语训练营,2014年,上海沪剧院向广大“零基础”的少年儿童敞开沪剧的大门,通过训练营,很多小朋友既学会了上海话,也深入学习了沪剧。
5年后,训练营的成果得以在校园沪剧大赛中显现。比赛现场,小选手们纷纷秀出了拿手绝活,《芦荡火种》《红灯记》《罗汉钱》《金丝鸟》等经典唱段,选手中年龄最小的仅有4岁。
事实上,首届沪剧校园大赛的举办,是沪剧在中小学生中、在校园推广成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上海市政府和市教委的大力推动下,“戏曲进校园”在上海的中小学校中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上海各中小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校园沪剧课程的设计和推广。仅在浦东新区就设立了18所名师基地学校,由专业的沪剧老师、演员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校园进行教授,学习沪剧的孩子中,有上海本地小朋友也有新上海人。
上海浦东新区观澜小学就是18所学校中的一所,他们在大赛中演出的《红梅赞绣红旗》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18位小学生在舞台上稚气未脱,但演唱和表演却都像模像样,连服装也都做了精心准备。
带队老师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开始,茅善玉工作室进驻学校,上海沪剧院的洪豆豆等专业演员都来为孩子们上课,特别耐心地教唱。学校的两位参赛小朋友也表示,因为在学校学了沪剧,回家就会去网上搜各种沪剧唱段,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演员。
茅善玉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联系到她,希望能和沪剧院合作,让沪剧走进校园,这让她既喜又忧,因为面对大需求的校园推广,目前的演员师资也不够用。
两天的大赛请来了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杨绍林、沪剧名家沈惠中和钱思剑、沪上曲艺明星舒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音乐剧负责人石路、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音乐与舞蹈教研室主任陈瑜等多位相关专家担任评委。
大赛评委石路在看到了这些热情洋溢的表演后认为,传递传统文化的活动应该多办,不仅是上海,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认可以及学习热爱是全国性的事情。石路说:“只有把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种下种子,给孩子以启蒙,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吸收更多的艺术形式。”
据悉,大赛颁奖晚会将于7月29日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此次,本次大赛还出现了《乡思》《草莓姑娘名声响》等校园原创作品,组委会设置了“原创奖”,支持传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