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呼唤电力设备“可追踪”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第七届电气工业发展高峰论坛等展会中,聚焦“智能电网”成为设备相关业的主要话题。
各个会议的与会代表都是业内人士,无论是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中科院专家,还是百余家电工企业代表,都对智能电网乃至国家电网公司的智能电网蓝图了然于心。
但他们还想了解更多。智能的电网需要聪明的设备作支撑,如今智能电网正从概念变成现实,那么电力设备是否更加聪明?智能电力设备的研发路线是否正确?这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此次论坛正好创造了机会。
智能电网“物联”,电力设备“可追踪”
智能电网究竟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生活?不同的人描绘了不同的图景。一些电力技术研究人员认为,智能电网时代,电网应该是“可自愈”的,既能够将隐患消灭于萌芽,又能够在故障后快速恢复运行;参观了上海世博会的普通人更关注智能电网带来的便捷生活,譬如出门在外也可控制家里的电器。
这些图景都很美好。不过,对于智能电网专家、中国电科院副总工程师蔡国雄来说,他更愿意把智能电网与物联网联系到一起。
蔡国雄以自己的经历举了一个例子。他举起手中的苹果牌手机说,“这是我女儿买给我的,一周前在网上下的订单,昨天刚刚收到。”
“几天前,我问女儿,订购的手机到哪里了?女儿在网上查了一下,告诉我,已经到首都机场了。”蔡国雄说,“这个手机的位置始终是明确的,也就是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始终处于可追踪的状态。‘物’可追踪,这就是物联网的一大特征。”
为何物联网中的“物”可追踪?原因就在于“物”与“人”是互动的。蔡国雄的女儿关注着这一只手机,而不是其他;手机在运输过程中,走过的每一环节都被如实反映出来。
蔡国雄认为,聪明的智能电网,也应实现“物”可追踪,实现“物”与“人”的互动。这就对电力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力设备实现可追踪了吗?能够与运行人员互动吗?
聪明的电力设备意味着,电网内的每一台变压器、电抗器、高压开关等,都能被运行管理人员区分开;而这些设备的位置、运行状态、运行年限等信息,也能明确反馈给运行管理人员。
现实,与理想差距颇大
可追踪、互动,是智能电网对电力设备的要求。但所有人都很清楚,这很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可能实现。蔡国雄因此希望,电工企业“至少现在要做到,每个电力设备有一个独特的IP地址”。这样,至少能让运行管理人员辨识每一台不同的设备。
蔡国雄的话,让在场的设备企业看到了产品与真正智能的差距。一位企业代表向专家发问:“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是企业的技术实力不足,还是产品前瞻性不够?”
专家们认为,电工企业没有足够的服务意识,是问题产生的一大根源。只有服务意识上去了,电工企业才能跟上用户的发展步伐。
这里的“服务意识”,不是指售后服务。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陆燕荪说,所谓的“服务意识”,就是电工企业要考虑用户所想,自觉满足用户不断进步的要求。
以变压器为例。建设智能电网,需要对变压器进行在线监测,以便实时了解其运行状态。当前,在线监测的方法一般是在变压器内特定位置安装传感器,但是至今,大多数企业也没有考虑在制造设备时预埋传感器,或者为用户安装传感器预留空间。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黄强在研究电气化铁路技术时,也有过类似经历。“在做研究时,我们希望企业提供小而精的设备。小,不是指设备体积小,而是生产批量小。但很多企业说提供不了。比如我们需要100个部件,企业说做不了,只能1万个起订。”
对于服务意识的欠缺,企业代表认为有客观原因。很多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做起,保留着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时的“计划”概念。再加上这些年来电网建设一直火热,多数电力设备产品供不应求,延迟了企业从“计划”向“市场”的观念转变。
在服务意识上的“计划”概念,是企业的思维方法问题。除此以外,陆燕荪还提到了企业的研发环境问题——“产学研”结合,却没有“用”的事情,显然是不足的。
“产学研”是我国企业科研的重要方法,很多科技成果由此产生。但是“产学研”与“用”往往是分离的,“产学研用”在我国尚未普遍开展。
事实已经证明,“产学研用”更加有效。2008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曾召开座谈会,总结特高压设备研制经验。与会的国家部委相关领导、国家电网公司专家以及电工企业负责人,一致认为产学研与用相结合,是最为重要的一条经验。
陆燕荪说,从“产学研”到“产学研用”,变化的不仅是多了一个参与方,还是一种理念的转变:从做什么就让客户买什么,到客户需要什么企业就做什么。专家希望企业将来能达到更高一层的境界:客户未来需要什么,企业现在就要做什么。
设备“智能”未来可期
虽然电工设备与可追踪、互动的要求尚有差距,不过欣慰的是,电工企业已经在正确的研发路线上摸索。
一个转变是,电工企业越来越注重用户需求,并研发相应产品。一位熟悉特变电工衡变技术研发的人士表示,衡变此前已经了解了客户关于预留传感器空间的诉求,并正在尝试研发可预设传感器放置点的产品。
另一个转变是,在电力设备可辨识方面,部分厂家已做出探索。在向上特高压直流工程中,ABB为换流变压器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还提供了一台监测设备。同样,南通晓星公司也研制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尝试解决变压器的监测问题。
设备的进步需要标准支撑。作为对设备研发的支持,智能设备标准化研发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标准部主任、北京电工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卢琛钰向与会代表保证,电器工业标准化工作将根据智能电网发展情况及时开展。
卢琛钰表示,他们将配合相关部门和电网企业,加大智能电网领域标准化工作。例如,在智能电网设备这一块,他们已经成立了智能电网设备分委员会,计划首先启动输和配两方面,尔后全面启动。
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调研室主任胥和平说:“我们将面临长时期的产品升级过程,就是智能化过程。”“聪明”的电力设备是发展的必然,企业要做的就是缩短实现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