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不等 光伏行业如何过冬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破产谣言——行业低迷的真实写照
2011年年初以来,光伏各产业链的产品价格一降再降,部分产品价格的降幅甚至超过了40﹪。在此情形下,在美国上市的尚德电力,其股价也是一跌再跌,尚德一时“被破产”。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是否濒临破产,关键是看他的现金流是否还在正常的运转。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李胜茂不久前专门为此到尚德进行参观和调研,看到他们的企业还在按时给工人开工资,原材料购进和销售也都很正常。也就是说,尚德的现金流一点问题也没有,“破产说”是不符合现实的。
但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确实也给人们带来了恐慌,因为光伏行业的现状相当严峻,市场供需极度不平衡。市场需求和库存联系紧密,正常情况下,全球一个季度的光伏产品库存量应该控制在4GW左右,但目前库存已经达到11GW。调查显示,很多企业实际处于半停产和消化库存的状态中,整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很低。显然,光伏行业“寒冬期”的长度,很大一部份取决于光伏产品的市场消化能力。但目前光伏行业的“能见度”较低,前景扑朔迷离。在光伏装机容量和政府补贴密不可分的前提下,欧洲市场正采取总量控制的措施,所以需求增长缓慢。要想消化11GW的库存,仅靠新兴市场如中国、美国以及东南亚等,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这为企业敲响了警钟,寄希望于政府补贴的产业不会走的太远,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拓展终端市场才是唯一的出路。
一般来讲,10﹪的毛利率是企业生存的一个底线。光伏行业过去的毛利率较高,但目前中小企业的毛利率在10﹪左右,大型企业也仅为15﹪,所以企业目前的生存状态不佳,众多光伏上市企业的股票一跌再跌。对于上述问题,李胜茂认为,供给不等,有效产能不足是引起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相比去年异常火爆时期4.5万吨的多晶硅进口量,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多晶硅进口量已攀升到4.85万吨。换言之,三个季度的进货单就已经超过了去年多晶硅的进口总量。在光伏行业低迷之际,多晶硅进口量为何不减反增?李胜茂表示,我国企业生产的多晶硅档次较低,很多产品的纯度显然达不到尚德等一些大型企业的要求。因此,这些企业在扩大产能时,选择从美国、德国和韩国等地进口多晶硅。
李胜茂呼吁政府能为改善企业的融资状况制定一些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也是政府针对光伏行业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局面惟一能做的。
扩张和联盟是企业新出路
赛维LDK在呼和浩特投资建设高纯多晶硅项目,是大企业谋求扩张的真实体现。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他们往往会在行业发展的低谷期及时跟进,在利润较低时用规模化来挤垮对手,在利润较高时更可获得丰厚的回报。从目前行业的走势来看,低谷期过后必然是一个高峰期: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光伏走向低谷,2010年光伏安装量却出现暴增。由此推断,2011年是低谷期,可能到2012年行业会走出来,重新迎来发展高峰。这可能也是部分大型企业逆势扩张的根源所在。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投资扩产,以期望在光伏行业走出低谷时,享受到高额的回报。俗话说,苦尽甘来,大企业逆势扩张的做法虽然风险很高,但在光伏整体向好的背景下,一旦春暖花开,其利润也是诱人的。
小企业虽然缺乏资金优势,但并不是无路可循。类似企业可以与大企业进行合作,也可以共同组建企业联盟,实现统一采购、统一销售,以降低生产成本,共同抵御“寒冬”。这种做法有很多好处:一是大企业可以实现产能扩张;二是小企业不必担心没有订单,在采购方面可以利用集团采购的优势尽可能压低购进价格,销售方面也可以利用大企业的企业关系占据主动。这种企业联盟可采用股份公司的形式。上述策略虽然不一定奏效,但中小企业一定不能坐以待毙,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出路迫在眉睫。在这方面,宁波已有一些现实的例子可供光伏行业的小企业了解或借鉴。
屋顶电站不到最佳投资时机
在谈到投资方向时,李胜茂特别提醒道,目前国内光伏行业的高利润集中在产业链的两端,也就是上游和下游。但对于下游的屋顶电站项目来说,目前还不是投资的最佳时期,不仅因为其市场化之路还很长,尚不具备商业运作的基础,而且还夹杂着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比如人际关系等。现在在我国西部主要是发展大规模电站,装机容量越来越大。李胜茂建议有心投资的企业可以瞄准目标,有的放矢,先做系统工程,做熟以后再涉足屋顶电站项目。
到2014年或者2015年,光伏产品或许像现在的太阳能热水器一样,走到千家万户中。虽然现在的光伏电站更多的是一种商业化的表现形式,但光伏发电的普及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出于对光伏事业的热爱和对其发展前景的信心,仍有企业家能够积极、不失时机的投资光伏领域。我们相信,随着光伏终端市场的启动,能够顺利度过此次“寒冬”的企业,一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