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分析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成本领先是长期竞争力
晶硅光伏发电按产业链顺序可分为多晶硅制造、硅片制造、电池片和组件制造、电站集成四大部分,我国晶硅产业呈现出重中游制造、上游多晶硅快速扩张、下游发电市场有待启动的特点。而光伏发电产业的核心是多晶硅制造,只有获得多晶硅领域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全产业链中获取比较优势。
多晶硅产能快速发展
中游的硅片制造和电池片/组件制造往往由一体化公司完成,由于地方政府支持和进入壁垒相对较低,我国硅片制造和组件制造发展最为成熟,2010年国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的全球占比均在50%-60%之间;下游电站集成的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且运营主体多为本地企业,国内企业难以进入;上游多晶硅尽管近几年投资很大,但受制于技术和成本等因素,国内需求仍要依赖进口,2011年前9月我国累计进口4.85万吨(含硅量不少于99.99%的多晶硅),同比增长53.9%。
2008年以前,多晶硅价格处于高位,高盈利令国内大量资本进入多晶硅行业,产能得以快速扩张。相关统计显示,国内多晶硅产能从2008年的不足0.6万吨/年扩张到2010年的4.7万吨/年;而规划的产能更是达到16万吨/年,远大于全球市场的需求。
虽然当前国内多晶硅产能大,但相较于国内的硅片和组件产能而言仍有缺口,再加上成本和技术的原因,国内多晶硅仍需要大量进口来弥补。此外,虽然大量新进入者投资多晶硅行业,但真正形成有效产能的仍是行业龙头企业。根据2010年国内产量统计,前4大厂商(保利协鑫、江西赛维、洛阳中硅、重庆大全)多晶硅产量占比达到73.9%,前10大厂商产量占比接近九成。
多晶硅生产成本差异极大,行业龙头保利协鑫的多晶硅单位成本能够达到20美元/千克,而其他多晶硅厂商的单位成本高达40-50美元/千克,与目前的市场价格相差无几。分析人士称,只有降低多晶硅成本,才能使得光伏发电在与其他能源发电的比较中具有竞争优势,是行业长期发展的保障。
多晶硅的成本主要包括电力、折旧、原材料和人工。如果剔除电价补贴,按照0.6元/千瓦时、100千瓦时/千克的电耗计算,国内多晶硅的电力成本将达到25%-30%。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单位电耗在105千瓦时/千克左右,而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要求达到80千瓦时/千克,国际领先企业能够达到50千瓦时/千克以下。未来通过降低电耗来降低成本的空间最大,而降低电耗主要依赖于生产工艺的改进,国内技术领先的企业中,除了新光硅业采取热氢化技术外,大多已经采取或计划采取冷氢化技术来降低能耗。
五家企业达标先行
国内有40多家多晶硅厂商,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实现闭环生产,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水平低、能耗大、成本高。
今年,工信部、发改委、环保部联合出台《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通过政策限制来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该政策要求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不低于3000吨/年、还原电耗小于80千瓦时/千克,并对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的回收利用率新增标准。
近期国内权威测评机构对多晶硅企业进行现场测评的结果显示,只有保利协鑫、新光硅业、峨眉半导体、乐电天威、永祥多晶硅等5家企业的测评数据符合国家行业准入标准,有望成为第一批通过行业准入审查的企业。
分析人士指出,通过行业准入的多晶硅企业将再次获得新的先发优势,其中具备技术型成本优势的保利协鑫、天威保变、乐山电力和资源型成本优势的特变电工具有长期竞争力;而能够为多晶硅客户提供降低成本支持的东方电热也将受益行业的成本革命;其他相关上市公司还有南玻A、川投能源、盾安环境、横店东磁、北京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