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面临大洗牌 何处绝地逢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去年光伏产业在飞速发展中,已经有分析机构给出了比较理性的数据分析,认为2011年光伏市场会进入一个增速相对缓和的阶段。但遗憾的是,当时理性的数据被狂热的利润所掩盖。不过也情有可原,因为在高利润的诱惑下,并非所有人都能停下来认真地去看待这些理性的分析。2011年的市场让一部分光伏企业血本无归。可以说,今年的冷局清洗了不真实的一面,市场在逐渐恢复理性,虽然很痛,但洗牌和行业整合已是大势所趋。部分在扩产狂潮下诞生的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的多重压力下,已经入不敷出,很快将被淘汰出局。
2011年11月14日,大唐科技有限公司老板携巨资逃跑的爆炸性新闻再次炸开了光伏行业的舆论天地,一时间该企业被描述成光伏企业破产的“范本”,并被四处传播。继温州中小企业主由于资金匮乏“离家出走”给光伏行业披上一层浓厚的“寒衣”之后,这个在当时占据各大主要行业门户网站头条的爆炸新闻,再次让这个行业雪上加霜。可怕的洗牌正在进行着,那些没有核心技术、缺少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都在战战兢兢过日子。在市场尚未真正打开的时刻,洗牌已经让不少人慌了神,没了主意,各种传言似乎与各种乱象相契合。事实果真如此吗?行业真的到了手忙脚乱,无以应对的时候了吗?而我们对市场、对企业的猜测又有何依据?谣言止于智者,从产业链和全球发展大方向来看待目前的市场状况,用冷静的头脑去分析未来的走向,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不管今年发生了什么,市场依然朝着它自己拟定的路线行走着,它不会去在意那些慌乱而嘈杂的声音,顺应它的人会得到机遇,慌乱且没有自信的人只会纠结和止步观望。
只是增幅减缓,而非市场缩小
和部分硅片、电池片、组件企业纷纷减产或者停产的命运不同,也有部分企业在逆势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一位业内人士对本报透露道,很惊讶于国内的逆变器厂商居然在今年赚得盆满钵满,几个人的销售团队,居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创造出了两个亿的销售量。没有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的支撑,单凭依靠海外市场,在今年欧债危机以及欧洲各国纷纷下调补贴、装机总量下降的情况下,逆变器单靠出口很难创造出这样傲人的成绩!不难看出,在逆势之中,国内市场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在几个月之前,一位国企光伏电站负责人对本报透露道:“2011年7月份以后,国内装机容量将达到1.5GW”。而在7月24日上网电价法出台以后,我国市场的实际装机容量目前已经达到了2GW。从去年600MW的总装机容量迅速扩容到今年的2GW,市场增幅出乎意料!市场的火爆让一批光伏设备产品走俏,如国产逆变器,像安徽颐和新能源这样能产出质优价廉的逆变器的厂家很快搭上了这趟顺风车,成就了自己,在逆势中迅猛前进。
但是,有关调查机构早有显示,今年我国组件产能将超过35GW,远远超出全球市场的装机总量。2011年全球装机容量约为21.5GW,超出的一部分自然要面临出局的命运。总量在增长,只是增幅减缓,这是所有行业人士的一致认识。洗牌虽在所难免,但我们也要理智看待。洗牌,只会淘汰那些质量不过关,技术实力不够雄厚,管理跟不上的企业,这是任何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
洗牌,整合,提升
1.整合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放眼过去的十年,中国光伏产业异军突起,以均速48.86%的速度飞速增长,迅速占据了全球光伏市场的半壁江山。到2010年,我国国内光伏组件的总产量达到了13GW,占全球市场的47.8%,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国。但相比之下,国内装机容量就如同产品制造巨人身旁的侏儒。2010年的组件均价为12.5元人民币每瓦,而在2011年企业急速扩产,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价格也一落千丈,组件价格仅达到过去价格的一半,甚至还有走低的趋势。从2011年3、4月份开始,光伏市场开始走向低迷,呈现出明显的转折,中国光伏企业由此正式迈入产业整合发展期。和去年的火热形成明显的对比,今年行业萧条,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不在少数,企业疾呼“寒冬”中日子难熬。
在2011年全国光伏产业高端论坛上,行业专家一致认为今年的市场容量在增加,只是增幅降低了。不少行业人士表示,过去十年中国光伏电池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近5年的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70%。2008年我国光伏电池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3%,到2010年这一数据变成了44.6%,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光伏电池生产大国。
今年的全球装机容量,受补贴政策下调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欧洲装机容量相应减少。虽然我国的逆势增长让2011年的全球装机总量有望达到21.5GW左右,但是我国全年光伏电池和组件的产能有可能超过35GW,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导致部分企业停产减产。在此背景下,市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洗牌、整合和提升阶段。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多次演讲发言中指出,当前市场依然在增长,只是增幅减少,从过去的高歌猛进到现在的平稳迈步,它在以25%的均速增长,远低于市场产能的释放速度,市场洗牌已经开始。
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瞿晓铧在锦州第一届光伏博览会议中指出,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已经正式进入了洗牌整合和提升的时期。他认为,在2010年7月份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苗头,只是2011年的情况超出了预期,价格回落和欧债危机加剧了今年的市场洗牌震荡,导致了目前的行业呈现出两个状况:订单数量急剧减少,企业库存增长;大批中小企业亏损严重。此外,今年中小企业普遍资金短缺,出现了中小企业老板跑路的现象。瞿晓铧分析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还是受制于欧洲市场的装机量下滑,2010年全球市场的增速是153%,而2011年则下滑到20%,与孟宪淦预测的25%相差不远。
除去上述因素外,美国“双反”的阴霾让行业雪上加霜,整合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到目前的必然产物。正如瞿晓铧所见,这是国内光伏产业高度市场化后的自我调整行为,但是产业综合效益依然强大,对未来看减不看衰,这从近两年我国光伏产业链源头多晶硅的生产情况不难看出。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对我国多晶硅发展现状作了很好的总结和分析,他认为2006~2009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增长率超过200%,2010~2011年增速超过100%。2011年我国多晶硅产量预计将达到9.1万吨,但仍将进口6万吨。
保利协鑫控股有限公司2011年产能约达到4.6万吨,产量达到3.1万吨。韩国由于OCI的产能扩大,于2011年4月份超过美国成为我国多晶硅的最大进口国。5月中下旬开始,国内多晶硅价格出现了剧烈下滑,国内报价从4月份的66万~72万元/吨降至目前的21万-25万元/吨,跌幅达到了惊人的68%。
图2 2006~2011年中国多晶硅产量统计图
多晶硅价格的下降进一步降低了晶硅电池组件的成本,但产能的扩大导致供过于求,部分中小企业亏损严重。市场开始按照供需关系进入了正常的理性化自我调节阶段。这个时候,如何整合,如何提升,光伏产业将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还会有什么新的挑战和机遇?给众多的光伏从业者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2.整合会让光伏发展的更顺畅
显然,经历整合后,整个国内光伏行业质量将得到大幅度提升。这一观点在近期众多的光伏高端论坛和产业研讨会上已形成共识。整合后,光伏行业从设备制造到辅材生产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其技术水平将不断创新,核心竞争力大幅增强:首先,一批中小企业将被洗牌出局,大批企业将向更加规范更加严格的一线品牌靠拢,规模效应和品牌竞争将成为主旋律。企业之间比拼的不仅仅是技术市场和政策关系等软实力资源,更多的是一种各类资源的整合能力;其次,我国光伏市场秩序将更加规范,资源配置能力得到改善,企业朝着规模化和整合化的道路发展,并出现良好的循环;再者,国内市场的有序开拓,产品需求量提升,这是国内的市场趋势。由于光伏发电的成本问题,光伏业始终寄希望于政策,而从目前我国“十二五”规划来看,光伏作为新兴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
3.投资人也有担忧
由于青海省的电价带动作用,目前我国各地政府掀起了一股发展光伏产业的热潮,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相继出台。当前业内流行一句话,“全国600城市,300个搞光伏”,可见地方政府对光伏这一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和支持热情有多大。目前,浙江、江苏、青海及辽宁已经出台了明确的光伏电价补贴,虽然此前并无经验可循,地方政府在补贴发文中并无完善的补贴细则,但正如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在企业家见面座谈会中所说的:“你们去建示范性的电站项目,项目审批权全部下放到市里,你们摸索出成功的经验,我们来推广。”地方政府发展新兴产业的决心之大由此可见。用补贴带动地方电站项目,进而吸引一批光伏企业,形成集群效应,发展地方光伏产业,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已经从青海、从华东向我国其他地区蔓延开来。这对我国光伏产业来说,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但更多的挑战来自于政府的诚信问题,这始终是让诸多光伏投资人和光伏企业不放心的地方。
提及地方政府的补贴问题,不少企业放心不下是有原因的。由于只是出台大致的补贴条款和补贴总量,关于补贴实施的细则并无明确的执行方案,甚至不少积极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地方政府发改委自己也说不清楚。部分地区发改委、财政局、供电局及科技局四个部门“打架”,出了问题推卸责任也并不稀奇。所以,大部分光伏投资商和企业家在选择投资和实施光伏项目的时候非常谨慎。笔者认为,光伏项目开发商及业主应加强同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而地方政府也应加强同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这需要一个渠道去总结和收集问题,并建立一个合理的组织去分析和解决,以此为地方政府、开发商以及业主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设性的提议。第三方协会的力量应该真正在这方面突显出来,并实际发挥到位。
整合期内挑战与困难有哪些
如前所述,光伏行业开始洗牌、整合和提升。在整合期内,必然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在政策层面上,存在着地方政府的诚信问题以及电价补贴政策的稳定性问题。正如瞿晓铧所言:“在整合期内,除了一些非理性高利润诱发的盲目投资、秩序混乱等问题亟需解决外,新的环境下,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首先,政府启动光伏市场的态度也明确,但进展依然缓慢。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企业和地方政府、光伏工程项目开发商和业主之间的关系处理等系列问题,依然不能真正很好地落实到位。在电网接入问题上,一位从事过大型地面电站建设的项目经理人对本报谈道:“如果严格按照电网的准入标准,目前所有的光伏电站都不能并网。”而并网的成本也是光伏电站投资人非常在意的问题,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不论多大的功率并网,成本都要增加600万元。目前国内的光伏补贴主要有“金太阳”设备补贴和住房建设部的BIPV建筑一体化补贴,以及今年7月24日出台的上网电价补贴。加上各个地方政府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制定出了相关的补贴政策,如辽宁省在国家电价补贴的基础上再补贴0.3元,这对光伏企业和投资商来说无疑是具有巨大诱惑力的。但是各种补贴政策的可操作性依然有待在实践中一步步完善解决。
其次,上网电价补贴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性。“一元钱”的电价补贴在西部地区如西藏、青海及宁夏等地,投资回报率是可以的,但是放到东部或者东北部地区如辽宁等地就有待商榷。即使辽宁省明确出台了1.3元的电价补贴,依然有企业质疑其中的投资回报率是否划算。因此,如何按照阶梯性质的光照条件,来实施最合理的补贴办法依然是国家有关部委急需解决和探索的问题。
说到底,问题可以归结为政策和技术两方面。补贴政策是否到位、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及并网是否积极取决于光伏发电的成本。而并网接入的条件则取决于光伏发电自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各项参数的达标程度。补贴政策和光伏技术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整合期内,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孟宪淦在多个场合的发言中都呼吁,国家和企业在此阶段内,应该更大力度注重技术创新的力量,真正从应用中提升光伏发电的效率,降低成本,为即将到来的光伏井喷市场作好充分的准备。
因此,整合期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更加苛刻,未来的竞争是人才、技术、管理、销售及运营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竞争,且将愈演愈烈。随着国企资本的介入,光伏巨头的鼎力局面愈发凸显,曾有一位光伏企业老板对本报这样讲:“未来很有可能会形成所有光伏企业都是在为几家光伏巨头打工的局面。”
提升中机遇和趋势显现
欧债危机、美国“双反”及国内政策都在影响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走向。如今的光伏产业更像是在“内忧”和“外患”中举步维艰。但正如瞿晓铧演讲中所指出的那样:“在经历整合期的沉淀之后,国内的光伏产业将会由无序上马、盲目扩产向合理规划、科学管理转变,形成一个更为理性的发展环境和强者市场。”因此,企业在提升过程、在危机中发现机遇,并准确判断未来大趋势至关重要。
全球光伏市场依然保持增长,但增幅减缓,这是事实,具体增长数据如表3。
据CPIA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国光伏电池产能将超过36GW,产量将达到16GW。而据欧盟联合研究中心的预计,2011年全球光伏电池产能达到63GW,中国将达到33GW。严重的产能失衡带来的洗牌和整合在所难免,但在整合中的提升和机遇也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
市场的机遇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光伏市场被不少“预言家”所看好,从去年600MW的总装机容量,到今年的接近2GW,增速较快。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态度明确且积极,虽然面临不少问题,但是我国市场将有望在未来3至5年内成长为全球重要的光伏终端市场。美国时时以“双反”为题意欲扼制中国光伏的快速发展。但这难以阻挡中国企业的进军步伐,从近期我国诸多有实力的光伏组件企业积极部署美国市场的动作中不难看出,中国企业家们是不会放弃美国这个新兴市场的。抢滩美国市场,布局美国市场,成为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吸纳不畅下的一个暂时但重要的出口。据了解,我国企业目前在美国开发的光伏项目已经接近3GW,这批项目由于获得了美国东北部的SREC政策支持,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所以在国内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组件企业涉入,以启动资金的形式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去,或者在美国当地建立团队,负责联系和实施当地的项目。
硅片、电池片及组件企业虽然产能过剩,但市场依然在增长,有些配套企业在增长潮中获利,如生产支架、跟踪转轴器等光伏工程项目必须设备的厂商。据一位行业人士透露,光伏支架的行情很走俏,供不应求。
不少企业调整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并不以一条腿走路,而是多条腿走路。目前依然有不少传统行业的企业进入光伏领域,涉足设备制造环节。这批具有机械、船舶、路桥等背景的企业带着国外的先进技术,立足于光伏的远期目标,想利用这一市场低迷期来摸索和试水,期望在市场好起来之时迸发,获得长足的发展。例如,以层压封装设备制造地而闻名的秦皇岛近期出现了不少类似的新企业,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同日本、韩国或德国企业展开合作,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消除了当前层压封装设备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并利用市场低潮期,摸底国内光伏市场,耐心从技术层面实现创新突破,来迎接市场发展带来的新契机。
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光伏装机容量受单一地区政策影响的时代将会逐渐过去,应用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降低。欧洲市场的所占份额已经从2010年第三季度的78%减少至今年同期的58%。与此同时,美国、中国等光伏市场份额逐渐升高。在目前的整合潮流中,企业纷纷向两端延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势必使得行业竞争模式发生改变。目前,电池片及组件企业朝两端延伸,不少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涉足到终端市场的开发,同进行垂直一体化整合良好的企业合作,内部循环,实现自我消化,这已经成为诸多光伏企业的选择。预计2012年,光伏装机成本将由目前的12.5元每瓦继续下降,但垂直一体化的整合及在终端市场的角逐将在新的一年里更加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