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峰:靠政策优势优势推动智能电网发展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如果长距离大容量输送电力的话,一个是提高它的电压等级,一个是降低它的电阻,这都是靠技术实现。过去认为是非传统的电力技术,如风电、太阳能发电等,要融入到传统的电网,我很形象地打了一个比喻,过去电网是一手拉着一个听话的孩子——电源,一手拉着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负荷。我们打开电脑不会通知电网公司,在家里打开空调也不会通知电网公司。电网公司就是把听话的电源和不听话的负荷管理好,用电才不会感到很困惑。
随着非传统的发电技术进入电网,电源也开始不听话。通常的负荷要求电力系统平均运行时间在3000~4000小时,但是风电平均只有2000小时,太阳能少的只有1000多小时,高的也只有1400~1500小时,且很不听话,说停就停,需要备用电源。
核电其实也不听话,每年运行时间一般要超过7000多小时,也需要其他电源的配合。越来越多不听话的电源出现后,就需要用智能电网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发展智能电网我国比其他国家更有优势。目前,我国的电网规模是世界最大、系统调度能力强、技术也特别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有能力做得更好一些。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实际上美国说的多做的少,欧洲几乎连说都没说。
我国发展智能电网除了规模大、系统强、技术新等优势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制度优势。在国外,电力公司要更换电表或者改造电力系统,需要征得用户的同意才能更换。而在我国,说换电表就换电表,电力系统更新也很快,采用新技术的速度要比国外快很多。大家都认为德国风电、太阳能做得很好,其实是把分布式做好,长距离输送并没有做好,例如他没有办法把它北部的风力发电送到南部。一个电力通道用了15年,新的通道还没有开工。现在,我国政府要把新疆的煤电和风电送出去,就开始着手通道建设。
强大的电网是发展分布式发电的一个先决条件,没有强大的电网是不可能发展好分布式发电,不能把分布式发电上升到高于整个电网框架的范围,这是电网的微循环,也就是电网神经末梢的问题,首先要有健康的躯干,否则微循环再好,整个肌体也是不健康的。如果在某个城市要发展微网系统,试图避开电网肯定要失败,不失败也是高成本。现在有了支持智能电网的技术,包括计量体系、远程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优势。
电力企业要愉快地接纳新能源,过去只有一个不听话的孩子,现在要把两个不听话的孩子都要管好。发展智能电网还有一些争论,有的支持集中发展,有的支持分布式发电。
还有一个是体制上的问题。大家都讨论西班牙在2011年有两三天的风力发电量超过整个负荷的50%,他们就把水电、天然气发电都停下来了,煤电也降了50%以上的负荷,甚至连核电也降了15%。大家觉得西班牙电网技术好,其实他的技术也不是特别好,而是他的电力调度体制好。
我们的燃煤电厂、自备电厂和热电联产电厂都应该具备调峰的能力,但是大家都不愿意被调峰,例如内蒙古很多企业的自备电厂运行大都超过6000小时,有的超过了7000小时,我国燃煤电厂的平均利用时间也超过了5000小时,都有调峰的余地,超过5000小时就给你限下来。但很多企业不愿意,煤电非得运行到6500~7000小时,怎么接纳风电?现在,我国政府希望把天然气发电做成分布式发电。本来天然气发电是可以平衡电源稳定调度,如果都发展为分布式发电,尤其是做成三联供,固定成为自备电厂,也就没有办法调度了,一个灵活的电源变得僵化了。如果天然气发电到百分之十几或者到百分之二十几,都做成自备电厂,而不是调度电源,那么我们还是没有调度的容量,就会出现内蒙古、吉林热电联产与风电争负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