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特高压等电网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记者从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获悉,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开展的电网发展诊断分析工作已基本完成,这项工作全面总结了近10年来,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发展的特点和成绩,这将为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电网滚动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为深化项目前期论证、合理安排投资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电网发展诊断分析指出,“十一五”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在特高压、智能电网和农网改造等电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是国家电网公司“大电网、大规划”体系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在目前电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国家电网公司诊断分析工作小组提出了“十二五”电网发展重点,即保障特高压电网发展、优先解决主网架安全等问题。
中国电网跨入特高压时代
10年前,1座百万千瓦电厂所发电力需要数条输电线路才能送出,如今,5座百万千瓦电厂的电力送出任务可由一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完成。作为世界首条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起点省份,山西可以说是受益颇多。借助特高压的强大输电功能,山西变输煤为输煤输电并举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经济转型迈上快车道。
煤炭大省受制运力不足
山西之长在于煤。被誉为全国煤炭之乡的山西省,已探明煤炭储量2653亿吨,占全国26%。山西每年煤炭产能超过5亿吨,其中,80%以上通过铁路、公路运往省外,只有极少部分转变为电能送出。
山西之短在于运。全省煤炭外运通道十分有限,由于运力严重不足,现成的资源优势难以迅速转变为经济优势。
要发挥能源资源优势,必须摆脱单一运煤模式,走输煤输电并举之路。1984年5月5日和1985年7月30日,山西分别建成主供首都北京用电的500千伏大(同)房(山)、回线,第一次将晋电送到了省外。从此,北京每3盏灯中就有1盏由山西点亮。
山西真正意义的大规模晋电外送,是1997年1月开工建设、2007年9月全部投产的阳城电厂,该厂是我国第一座专厂、专线、专供跨大区域输电电厂,总装机容量330万千瓦,通过3回500千伏线路以点对网方式向江苏送电,年外送电力60亿千瓦时,相当于就地消耗原煤250万吨。
到2007年年底,山西共建成500千伏外送电通道5个,线路10条,年外送电力100多亿千瓦时,成为全国外送电最多的省份之一。
输煤输电并举促进经济转型
2009年1月6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一天,经过建设者一年多的拼搏奉献,世界首条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交付投运,山西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特高压具有输送容量大,送电距离远,输电损耗低,走廊占地少,联网能力强等显著特点,是晋电外送的福音,给晋电外送带来划时代变革,确立了山西电力大省位置。”山西省有关领导充分肯定建设特高压的重要意义。据悉,特高压投运当年,就累计输送电量84.1亿千瓦时,超出年计划4.1亿千瓦时,比阳城电厂的3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年输电量还要多出20多亿千瓦时,相当于增加原煤输出330万吨。
得益于特高压的巨大带动作用,山西省对加快发展特高压电网高度重视。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山西人大代表团提交1号议案,政协委员提交两条提案,建议加快特高压和各级电网建设,掀起了“关注特高压、支持特高压、服务特高压、建设特高压”的新高潮。
2011年12月16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工程顺利完工,投产后工程单回线路输送能力达到500万千瓦,较之前提高2倍,成为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输电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交流输电工程。由此,晋煤外运瓶颈进一步打破,晋电外送能力进一步提升,山西经济转型步入快车道。
据测算,若特高压以500万千瓦运行24小时,可输送电量1.2亿千瓦时,相当于运输原煤约59515吨,相当于1191辆汽车、992节列车的运输能力。
特高压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
早在2009年特高压投运之初,山西省政府就加紧与负荷中心区各省接触,分别与山东、湖南两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江苏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拟通过特高压在“十二五”期间向三省输送电力各1000万千瓦。随后,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又明确指出,要努力将“十二五”规划的外送装机由3000万千瓦提高到5000万千瓦。
按照山西省“十二五”电力发展规划,山西不仅要在火电装机方面突飞猛进,而且要在风电等其他新能源领域争得一席之地。目前,山西已向国家能源局申请成为我国第九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而山西省内可消纳的风电只有300万千瓦,其余大部分风电都要通过特高压向外输送。
为满足山西转型跨越发展需求,国家电网公司加大对山西的电网规划与投入力度,依托晋中、晋北和晋东南三大煤电基地,全力推进特高压工程建设。预计到2015年,山西电网将形成“西纵”、“北横”和“中横”3个特高压输电通道,加上现有的4个500千伏网对网输电通道和1个500千伏点对网输电通道,山西电力外送能力将达到5010万千瓦,每年可实现就地转化原煤8350万吨,约占煤炭外运总量的五分之一。
据悉,近几年来,山西累计投入发电装机约1800万千瓦,总容量达到5311万千瓦,较10年前1506万千瓦增加3805万千瓦,在满足省内用电的同时,通过特高压及其他500千伏外送电通道将源源不断的电力输往华北、华中等地,有力地支援了当地经济建设,实现了“煤从空中走,效益大提升”的发展目标。特别是特高压投运3年多来,到8月底累计输送电力367亿千瓦时,其中,山西送华中257亿千瓦时,相当于外送晋煤1200万吨,减轻大秦铁路(601006,股吧)800列运力。华中水电送华北11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38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15万吨,有力地发挥了在更大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农网改造 “下里巴人”迎来电力新生活
重庆巴南,是“下里巴人”文化发源地。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巴南人在此建都立国、繁衍生息,创造了悠久的古国文明史。如今,重庆市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效应集聚发力,巴南区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农网改造 唤醒沉睡山乡
“要是电价少一半,我就舍得用!”2002年春节,76岁的巴南区牌楼村村民田印群说,“不光是电价高、电压低,还经常停电,用电就像"打牙祭",家用电器都成摆设了。”那时的牌楼村还没有进行农网改造,农村用1千瓦时电要花三四元,有的地方甚至有1千瓦时六七元的“天价电”。一些农户干脆不用电灯,重新点起了蜡烛和煤油灯。
在1998年至2001年实施的第一期农网工程中,农网改造率还不足30%,使更多的农民对农网改造政策的惠及翘首期盼。随着2002年第二期农网改造的实施,巴南农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网改造率上升到89%,4700多户农民告别了“牙祭电”“天价电”的日子,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量连年攀升。
2004年9月,随着巴南电力并入“国家电网”,巴南区迎来了农电大发展时期,一场前所未有的电网建设攻坚战唤醒了沉睡的山城。
为了让所有农民都用上优质电、满意电,巴南供电公司先后实施了户户通电、中西部农网完善工程、扩大内需农网工程、低电压治理工程、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仁和桥村胡宗举老人说,2010年农网改造通电后,家里的电灯明亮了、电视机的图像清晰了、电烤炉也能用了。他至今也无法忘记,通电那天是除夕夜,供电员工在村里点亮最后一盏电灯,当鞭炮响起时,他们才默默地收拾起工具赶回家过年,这让村民们非常感动。
截至2011年年底,巴南供电公司完成新建35千伏变电站2座、主变容量3260伏安,新建或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4847.6千米,安装配变493台容量13.8兆伏安,安装或改造户表62485户,全区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和农业生产用电实现同网同价,直接为农民减负40多亿元。
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空调、冰箱、液晶电视等电器越来越多地走进普通农家,巴南区经信委主任朱明勇深有感触:“农网建设与改造是一项点亮万家灯火、惠泽万代子孙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挈。”
农网升级 拉近城乡距离
城乡统筹发展,电力要先行。2010年起,全国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
在巴南区提出“村民市民化、村庄社区化、管理物业化”的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启动150个“幸福农庄”建设后,巴南供电公司积极跟进电网规划与建设,实施农网升级改造,组织员工投入又一场电网建设攻坚战。
“以前刚开厂时电不给力,总赔钱。现在电充足,生产正常,粉条好卖,去年我还赚了1万多元。”牌楼村清溪粉条厂厂长林显康讲述自己对电力的由“怨”到“爱”。
据悉,近两年,巴南供电公司已完成近千万元的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今年又专项投资1360万元,完成后将初步实现农村电网与城市电网“同质”,以保障农业生产加工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用电,改善民生,拉近城乡距离。
11月2日,刚搬进“幸福农庄”的太平村村民们一脸兴奋:“住新楼,电充足,家电齐,咱们的日子越来越幸福。”牌楼村村长李中良说,有了电力对蔬菜灌溉、施肥、恒温等保障,去年全村农民靠规模种植和销售大棚蔬菜收入达400万元左右,今年依托供销社集中营销,村民的收入将会翻一番。
“农网升级改造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农产品值钱了,农民增收的路子宽了。”望着一根根新电杆和纵横整齐的电网,村民们对美好新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
智能电网点亮智慧生活
山东省第53座智能变电站110千伏双富变电站日前在德州一次性送电成功。自此,山东省内17个城市中已有13个配备智能变电站,山东省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全面提速。
智能用电 开启新生活
“指尖轻触,客厅的灯打开,窗帘慢慢放下来,咖啡机开始工作,家庭影院里飘出悠扬的音乐……”如此美妙的生活,山东济南首个智能小区样板工程“历城区大地锐城”的居民都能享受到。
“通过智能家庭能源管理系统,我们可以随时为居民提供智能化服务。即使你上班忘了关空调,不用回家,可以远程操控。”11月4日,济南供电公司技术人员告诉笔者,智能小区的空地和居民家中还建有分布式太阳能发电与储能设备,这些设备可以将收集到的电能直接接入电力供应网络,让大家尽情享受绿色能源。
智能电网的建设还推动了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2007年,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率先开展电动汽车试点应用研究。如今,行驶在青岛滨海大道的纯电动客车已成为众多市民出行的首选。
2010年以来,山东电力把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作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省17个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力开展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运营。2011年6月30日,山东电力仅用80天建成投运国内外功能最全、规模最大、服务能力最强的电动公交车充换电站青岛薛家岛电动汽车智能充换储放一体化示范电站,创造了“解决我国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发展的最佳模式”。
“十二五”末,山东省将建成覆盖全省的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体系,并实现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充换电服务网络的互联互通。
配电自动化 供电能力强
“从安上智能分界开关到现在有4个月了,没停过电,我们也不用担心会因为同一线路上其他企业停电而受牵连,”11月2日,济宁永泰照明的生产部门负责人闫红涛说,“停电了也不用打电话报修,供电公司能在线监测,第一时间赶来现场检修。”
今年6月份,济宁市城市核心区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配电网设备的在线监控、运行状况数据信息的在线采集和故障区域的准确定位。“智能化改造后,济宁城市核心区用户平均故障停电时间将缩短至5分钟以内,供电可靠率由原来的99.9%提升至99.99%。”济宁供电公司配电技术专责任袁冰介绍说。
坚强灵活的配电网是山东电网智能化发展的关键。2010年2月25日,山东电力启动“配电管理提升”活动。2011年,山东电力全面启动直供区配网智能化升级,力争在“十二五”前三年完成全省直供配网智能化改造,完成县城中心区配电自动化建设改造。到“十二五”末,山东电力的城市供电可靠率将不低于99.99%,综合电压合格率不低于99.92%。农网乡镇将实现10千伏线路“手拉手”供电,农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00%,县城配电自动化实现城市中心区全覆盖。
外电入鲁 展望新跨越
2008年,山东遭遇了一场10年不遇的“电荒”,电网最大电力缺口1022万千瓦,三分之一的用电被限制。而同样是迎峰度夏,2012年7月26日,山东电网统调用电负荷首次突破5000万千瓦大关,达到5069.7万千瓦。整个迎峰度夏期间,全省电力可靠供应。不得不说,“外电入鲁”战略的实施,为保障山东电力可靠供应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山东是沿海经济大省,全省用电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仅靠省内电源难以保障山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新的形势下,山东加快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电网企业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作用,大力实施“外电入鲁”战略,积极推进特高压与智能电网建设。
自2008年实施“外电入鲁”工程以来,依靠坚强智能电网,山东省接受外电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到2011年银东直流双极投运后,通过辛聊双线和黄滨双线与华北电网联网,通过银东直流输电工程接受西北电网来电,山东电网接纳外电能力达到750万千瓦,是2008年“外电入鲁”电力的10倍。即使在2011年,全国电力缺口总量超过历史上最严重2004年,山东依然没有限电,成为全国电力供需最为平稳的省份之一。而且,银东直流输电工程投运后,相当于不烧煤、不排污,在山东新建4台百万千瓦级发电机组,山东因此每年可节省燃煤11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900万吨。
目前,山东正在极力推动蒙电、疆电、宁电入鲁,将度电煤耗降至300克以内,推动“外电入鲁”战略实现新跨越。预计到2015年,全省接受外电能力超过160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