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入网的技术前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风电并网的启示
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国,其产业的中国特色之一,便是规模效应。才几年功夫,我们的风电装机容量便跃居世界第一。
大量风电机组的并网,使本来以供定发的电网调度,一下子很不习惯。在水火互济的时代是负荷问我要多少,我就安排发多少,调度100%地掌握着发电侧的主导权。但风电的出力,是看老天爷的安排,非调度所能主导。这样,一下子变成了我能发多少,你就用多少,竟把一向牛气冲天的调度主导权悄悄地蚕食掉一块!但风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心里不舒服还得帮助消纳。
平心而论,在风电总发不到全网15%的水平上,调度起来并无实质性困难。虽然风神往往在电网最不需要的时候开始发力,完全不顾用户的偏好,但毕竟不到15%,把水、火调下来一点就摆平了。调度感到气闷的是:风电并网有点扭转乾坤的意思,调度无意中被人绑架了一回。它意味着电网运行的主导权慢慢被转移到了发电侧。
二、资本寻找“光矿”
我们都生活在阳光下,哪个地方不出太阳?但资本就是看上了格尔木的荒原,一次就安装了几平方公里的电池板。那里并不是负荷中心,投资人却在那里大兴光伏,把收集起来的低密度能流通过特高压送往中东部,完全失去了光伏发电本可以就近装机的优势。为什么?因为光伏企业在成本线上生存,在西部这片阳光灿烂的土地上,才能勉强维持微薄的利润。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如果把光伏板搬下青藏高原,即使效率降低1%,它就要亏本。它是企业,它要在投运后的第二年就开始盈利,否则就会被后投的厂家打败,不再有翻身的日子。所以它必须寻找光的富矿,才能维持生存。那种晒着太阳唱着歌就把钱赚了的幸运,从来就没有光顾过光伏电厂。
三、跟着天气走的电网
如果说玉门关的春风,总是在入夜时分、在电网最不需要电能的时候开始不识相地吹拂,那么光伏电厂倒是有眼色的---当人们开始上班需要电能的时候,它也摆开架势揽光入怀开始发电,这对现时的电网来说是很识时务的。不过,幸亏青藏高原少云无雨,否则遇到江南那样的黄梅天气数月不开,那就糟糕透了。
且撇开这些不说。
光伏上网同风电一样,它又一次蚕食了调度以供定发的主导权。因为,花了大价钱好不容易收集起来的那么一点点光能,国家是绝对不会让它白白浪费的,一定得进网。只是从调度的角度感觉,这电网是越来越跟着天气走了,跟以前那种集中式能源转换大为不同,它意味着调度开始要转变观念,跟老天爷来周旋了。
气象部门立即看见了商机,开始向电力部门收取天气预测咨询费:因为,是否刮风或者有好太阳,决定着日方式的发供安排。
四、微光发电
其实光伏发电的真正优势,是在凡有阳光的地方都能发电。负荷中心当然也有阳光,为什么不在那里建厂,非要跑到昆仑山的秃顶上?经济原因已如前述。但从技术层面看,是因为光板的转换效率还太低。负荷中心大多在中东部地区,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东南沿海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人才济济,人群鼎沸,,,,,,如果它也象青藏高原那样荒无人烟,干旱少云,降水量低于蒸发量,它也就不会成为负荷中心了。
以目前的技术,在这些地区建光伏电厂,可能还要亏本,于是没有办法,只好放弃分布式发电的优势,跑到昆仑山上去晒太阳。
但是你能看到,中东部地区植被丰茂,万物生长也是靠太阳的,绿色植物能利用的能源,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显然,这就是我们的技术差距,也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现在,你可能已经在使用太阳能计算器,这块小小的电池板,在散射光下就能产生电力,说明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
以上的课题,就是微光发电,或者叫低光度发电。
五、分布式电网的困局
在风电、光伏合起来总发不超过全网负荷30%的今天,理论上电网的调峰和消纳并不存在困难。
德国的例子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屋顶电站很普遍,家庭用电的40%来自光伏,60%来自电网。光伏发电的几乎全部,都由自己“笑纳”。电网仍然起着支撑供电质量的主导作用。
全网负荷因此减去40%,那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啊,可以减排多少二氧化碳和硫化物?
但如果要进一步提高“风、光”电源的比例,技术困难将呈指数方式增加:假如风光发电总出力达到总负荷的80%,昼夜变化如何解决?储能固然可以昼储夜发,但目前尚无高容量储备技术;其次,黄梅季节3个月阴雨天,负荷怎么解决?几乎是无法解决的难题,除非微光发电高度发展,才有可能破解这道难题。
当然,到那时可能会发展出更大范围的远程输电,把撒哈拉电场的能流输往世界各地,或者,悬浮于太空的光伏电站,通过微波把电力送回地球,等等。
在电网的微观方面,管控技术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保护必须发展出双向的模式,并能敏锐感知潮流方向;逆变器则一定带有AGC功能,可以根据电网频率的微小变化来改变馈入电网的能流;AVC技术则可根据电压信号的细微变化来投切电容后备等等。
六、结语
总之,在大机组、大调度统治了电网100余年后的明天,转换能量的原动机逐步变得不再由调度控制,相反,气候与气象开始引导调度,日方式将严重依赖于短期天气预测;储能技术不得不发展起来,以平衡调度无法预期的变化。
无数的电源点共享着它们自己生产的能流和信息,电网已经不再是主要动力的提供者,而是频率和电压等电能质量指标的管理者和协调人。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M),2012-08-02
【2】徐青山,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技术(J),2011-11-01版
【3】罗建中,分布式微型电网并网研究(J),2009-04-20,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