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电网企业、市场三者如何共赢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期我国雾霾频发,改进能源消费方式、缓解环境压力已迫在眉睫,对于"电能替代"这一由电网企业推出的方案,值得在全国范围内切实推广。”近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牛东晓建议,应给予“电能替代”方案更切实的政策推动。
今年以来,持续的严重雾霾天气横扫我国多个地区,其中尤以京津冀地区最为突出,当地甚至多次出现超过6级的极重度污染天气。11月4日,中国社科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201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我国持续性雾霾显著增加,主要原因是社会化石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另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80%的PM2.5污染问题与能源有关,70%以上的温室气体与化石燃料燃烧有关。
“严重雾霾是我国能源发展方式不合理、结构性矛盾长期积累的集中暴露结果。”牛东晓说,实施“电能替代”工程,是有效缓解大气污染、调整能源结构的办法。而所谓电能替代,主要是指利用电力能源代替煤、油、气等常规终端能源,通过大规模集中转化来提高燃料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进而达到改良终端能源结构,促进环保的效果。
电从远方来
今年8月15日,国家电网公司印发电能替代实施方案,在其经营区域全面启动电能替代工作。方案要求国家电网所属各单位面向终端能源消费市场,倡导“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的能源消费新模式,不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推进社会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破解城市雾霾难题。力争到2015年实现替代电量1000亿千瓦时,到2020年,累计替代电量达到10000亿千瓦时。
对于电能替代工程的推广,牛东晓认为,无论从经济性方面还是环保方面分析,均具有可行性。首先,他计算了各类可燃性能源每单位量的等效电值,并根据各能源的现行价格折算成电价。结果显示,原煤、天然气、焦炭的折算电价分别为每千瓦时0.16元、0.26元和0.27元,虽然低于现行居民用电价格,但煤炭的消耗另含环境成本,且随着能源价格比对关系逐步趋于合理,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将不断上涨,电能对以上三种能源仍存在很大的替代可行性。而液化气、柴油、汽油的折算电价高于现行居民用电价格,电能替代则更能具有经济优势。
其次,根据各主要终端能源的污染排放量和环境价值乘积,计算终端能源产生1千瓦时电能能量值的环境成本,结果显示,原煤和焦炭环境成本较高,分别为0.037元和0.026元;汽油和柴油次之,分别为0.014元和0.007元;天然气和液化气较低,在0.001元左右;电能则无环境成本。
由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资源紧缺,电能替代的实施也迎合了客观需求。如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接受外来电力比重比较大的地区,“十二五”期末,北京地区需从区外受电超过1330万千瓦,受电比例约为60%。天津地区需从区外受电超过300万千瓦,受电比例约为30%。而这一地区恰恰又是近年来雾霾污染高发地区。“电从远方来”,既能满足当地能源需求,又能缓解环境压力,一举两得。
电从绿色来
“电从绿色来”,这是牛东晓提出的“电能替代”方案另一个优势。随着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电从远方来”得以全面实现,我国各地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市场,将得到更为充分地开发,尤其是“三北”地区的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将更能有效地利用。由此,来自绿色能源的电力也完成了对化石燃料的替代。
牛东晓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电能替代”工程,需依赖强大的电网做支撑。而目前,随着我国特高压输电工程的推进,“电能替代”实施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渐完善。如世界首条投入商业运行的特高压线路—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投运3年多来,主要用于华北火电南送,大大缓解了化石能源匮乏的华中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又如待建的荆门—武汉—南昌特高压工程,投运后将跨区输入水电300万千瓦,相当于为江西“支援”了一座葛洲坝电站,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万吨。
“电能替代由于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牛东晓表示,“电能替代”的实施,首先需要强化政府政策的引导性。对于电能生产者,制定严格节能减排政策,采取“上大压小”措施控制新建火电项目,同时鼓励清洁能源发展,使得电能生产者经济上具有可行性。而对于电能使用者,鼓励发展电能替代项目,比如扶持电采暖等政策,对居民相关改造进行适当财政补贴,提高用户的积极性。
牛东晓认为,只有政府部门、电网企业和市场三者协同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使电能替代工程真正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