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垃圾也用二维码溯源?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垃圾分类投放定时定点,身穿马甲的志愿者在垃圾厢房旁帮助指导居民垃圾分类——这样的场景在沪上很多小区已经不再陌生。不过,在浦东的银桥花苑,垃圾厢房旁并没有志愿者驻守。但居民分得好不好,手机扫一扫便可掌握信息。这是怎么做到的?
原来,银桥花苑的所有住户都有专属二维码,在扔垃圾前,需要在湿垃圾袋上贴好二维码,通过配套的后台系统,扫一扫便可以知道垃圾来自何处,如果垃圾分类到位,就可自动累积积分,换取一定的实物奖励。
一户一码,扫一扫信息全知晓
在小区的湿垃圾桶内,周到君随机拎出了两袋湿垃圾,二维码显示都是来自18号楼的投放,一袋是西瓜皮,一袋是厨余垃圾,没有掺杂其他异物。保洁员告诉周到君,按照这两袋的分类程度,基本属于湿垃圾分类中纯度最高的一档,清运后可直接处置。
“6月25日早8点21分, 10积分。”居民章先生一边打开手机APP,一边向周到君解释说,每家每户的二维码都不一样,完成一次符合要求的湿垃圾投放就可以积10分,每天最多积分2次,共计20分。
他说,和其他小区的湿垃圾需破袋不同,他们只需要在湿垃圾袋上贴好二维码,就可以投放在湿垃圾桶内,会有清运公司的工作人员根据二维码来确认垃圾属于哪户居民,破袋后将根据垃圾分类的情况,给予居民相应积分。
“不破袋不脏手,积分自动生成,通过手机可以看到每一天的详细名目,很方便。”章先生如此表示。
除此之外,APP还设置了可回收垃圾的一键预约处置模式,通过选择可回收大件垃圾或可回收小件垃圾,可上门时间等等选项,坐在家中就能完成可回收垃圾的处置。纸板箱0.5斤计50积分,饮料瓶1.5斤计150积分……所有的积分,在后台的积分商城,都可以兑换相应的实物。
减少人力,改前追溯为后追溯
从3月份启动垃圾分类试点以来,“二维码投放”在银桥花苑已经运行了近4个月。根据末端处置的清运公司反馈,发现超过80%的居民都能参与分类,且分类合格率达到98%。
相较于普遍被采用的志愿者驻守模式,银桥花苑为何会采用二维码这种方式呢?
银桥花苑居委会主任姜轶告诉周到君,在小区启动垃圾分类试点之前,他们也曾想过用志愿者驻守垃圾厢房的方式来引导居民正确分类垃圾、逐渐形成垃圾分类意识。但向一些小区取经的过程中,他们也发现,志愿者驻守的这种“前追溯”方式,一方面对人力成本的投入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对志愿者的个人能力也要求较高。“老邻居分类不到位,急着去上班,让你网开一面,你开是不开?”所以,他们希望寻找到另外一种更为确定的方式来助推垃圾分类。
是否可以在垃圾袋上贴二维码,通过后台的技术手段,既可以追溯垃圾的来源,也能检验垃圾的分类程度。由此,在浦兴路街道管理办的支持下,银桥花苑开始了“后追溯”的垃圾分类之路。
保护隐私,无关人员只能扫出乱码
小区有535户居民,要想让每一户居民都接受二维码溯源的方式,必要的上门沟通不可少。“我们不贴也照样会准确分类的!”、“每个二维码上都有室号,会不会暴露隐私?”……
姜轶告诉周到君,在和居民沟通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不少居民对于二维码的方式有所保留,但有些观点不无道理。
比如这二维码的隐私问题,最初的设计是只要居民愿意,通过手机端扫一扫就能知道其他居民家的分类情况。在听到居民的反映后,他们让第三方公司重新设计,如今的二维码除了业主本人可以通过手机端扫出所有信息外,其他人通过手机端扫出的都是乱码,确保了居民所在意的隐私问题。
既要对分得好的居民有所激励,又要让分得不好的居民有所压力——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银桥花苑还在小区入口处张贴了分类红榜。“依据是后台抓取的数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姜轶这样表示。
此外,居委会还可以针对那些较为顽固地不参加垃圾分类的居民重点做工作,也为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生效后的执法提供了依据。
不止在浦兴,多个小区都在复制
从银桥花苑所属的浦东浦兴路街道,周到君了解到,在银桥花苑率先试点“一户一码”取得不错效果后,浦兴路街道的中大苑和金泽苑也在5月份开始了这一试点。据统计,目前,中大苑的538户居民中,参与率达到81.41%,分类合格率为97.55%;金泽苑828户居民中,参与率达到86.84%,合格率更是高达99.58%。
事实上,这一“后追溯”的模式因为效果明显,人力成本减少等特点,已经走出了浦兴路街道。
上海骐瑞盛清洁服务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服务的提供方,其负责人马晓军就告诉周到君,除了浦兴路街道的三个小区,在浦东的塘桥街道、沪东新村街道等多个社区,也采用了他们的服务,这两个街道的涉及人群约为2500户居民。7月1日,他们还将在合庆镇所辖的三个村进行二维码投放的试点,涉及村民户数约在5、6千户左右。
垃圾袋贴上二维码,为了实现源头可追溯,并通过积分来激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但二维码会永远使用下去吗?
姜轶向周到君表示,“二维码只是在最初阶段的一种技术辅助,要想垃圾分类走得远、走得久,关键在于居民要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最终目的是在不使用二维码后,居民也能自觉进行高质量的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