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二维码带你了解“老上海”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历史上的上海是江南水乡,河渠纵横,池塘密布,地名中与水相关的地名特别多。河流曲折蜿蜒,上海地区把河流发生急弯时,河岸内凹的一侧,称之为“湾”;河岸外凸的一侧,像动物的嘴或角,于是往往会被称之为“嘴”或“角”,像大家熟悉的“陆家嘴”。以前,苏州河两岸有多处被叫做“叉袋角”的地方,如现在的莫干山路“M50创意园”一带和淮安路苏州河边。
在《静安区地名志》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叉袋角。习称地名。位于本区北部。在海防路、淮安路、西苏州路相交处,地属江宁路街道。”所谓“叉袋”,就是以前上海地区常见的麻织大口袋,袋口有两只“耳朵襻”,形状与现在使用的“马夹袋”相似,农村里则用来放收割的农作物,装满后将“耳朵襻”打结,把扁担插入“耳朵襻”,就可以挑走。直到现在,仍有许多老人会把大的口袋叫做“叉袋”或“麻叉袋”。所谓的“叉袋角”就是河岸曲折多弯,形似叉袋的“耳朵襻”。
“自2015年起至2019年结束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通过地名普查,对上海市的各类地名文化、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的排摸和挖掘,形成了近10万条的关于地名的文字、地图、照片、图片等材料。”上海市测绘院第四分院地名科科长花叶说,“昨天,上海市测绘院研发的‘上海市分区地名发布系统’通过微信平台正式上线,公众可以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该系统。”现在通过系统,查询静安区的老地名的时候,在“叉袋角”的项目中,不仅可以看到地名来历,还有地名含义、地名历史、地理概况等介绍。
一百年前,这里地处近郊,人迹稀少,散布有自然村落如宋家滩、施家浪等,一个洋地名在这里显得特别耀眼,其名为“丽娃丽妲(dá)”。传说在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叫做何塞马里奥·费尔南德斯的西班牙商人在那里购进了一大片土地,建造了一个“度假村”(villa)。“度假村”里有一条不知名的苏州河的支流,纵贯整个“villa”,遂用西班牙语取名为“Villa Rio Rita”。“rita”在西班牙语中是河流的意思,于是中国人称此处“丽娃丽妲”。1924年6月,厦门大学300余位教师和学生因闹学潮而离校,来到上海,后于1930年购进与“丽娃丽妲”相邻的中山路土地200余亩(即今中山北路3663号处)建设大夏校舍。1951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在此成立华东师范大学,现已成为著名的高校风景线。在系统中,除了相关历史信息之外,还可以了解到其地理的概况。
据花叶介绍,此次系统发布的区域,主要包括静安、普陀、闵行、宝山、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崇明等9个区,其他区还在陆续建设中。同时,上海市测绘院也正在和各区地名管理部门积极协调,做好发布系统后续的更新维护工作,力争通过本发布系统,加大上海市地名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力度,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
麦根路是上海知名度较高的历史道路名称,由于道路和道路名称几经变化,因此容易混淆。麦根路的英文名称是“Markham Road”,是以英国人John Markham的名字得名的。在1899年以前,公共租界的西界还在泥城浜,也就是现在的西藏中路。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成功,它的西界一直延伸到现在的静安寺,租界当局开始在新界有规模地建设马路。东芦浦被填没后,原来沿着东芦浦的“麦根路”与被填的“东芦浦”合并在一起,仍然叫做“麦根路”。它的南端因为与卡德路(即现在新闸路以南的石门二路)相接,在1943年时,曾将卡德路与麦根路的南段合并,改名为“嘉定路”,即现在的石门二路。同年,又把余下的卡德路以西的“麦根路”改名为“淮安路”。在系统中,可以查到麦根路附近的麦根里,并可以从淮安路中,对于麦根路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