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RFID技术运用于书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东方新天地地下一层,在一个不算显眼的位置,一书无人书屋和自助爆米花机、鲜椰汁机、鲜果汁机为伍。温暖的灯光从小小书屋里透出来,让人想起夜晚沉静的阅读,洋溢着一种安宁、静谧的氛围。说是书屋,其实更像是书亭,它高2.4米、宽1米、厚度0.6米,占地0.6平方米。小小书屋陈列有三排书,一排摆放图书三四本,所有陈列品种10种。书屋中间有个还书口,而在下部一盏台灯与图书、绿植相互配合,无声诉说着阅读之趣。最底部还有一个屏幕,滚动播放着图书资讯,不停转换着画面。
书屋外驻足,扫描微信二维码,输入手机号码、验证码,进入借阅页面,有《浮生六记》《时光会把最好的留在最后》《雅舍小品》《中国传统动画美绘本》等12本书,比展示的图书多了两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本书点开都有详细的介绍以及名人推荐语,页面清新雅致,看得出来制作是费了心思的。
记者选定了一本《浮生六记》,这是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最新版本,图书定价为45元,微信需支付保证金30.6元,价格和京东、亚马逊、当当售价差不多。支付完毕后,只听“砰”的一声,书屋右侧18个书格中的一个自动打开,《浮生六记》在里面竖立着,整个流程用时十秒。而拿在手上的书比其他书多了一块RFID标签,这是为了还书而贴附的识别面板。
北京一书科技与中信出版集团合作宣传的重点新书《蓝筹孩子》已可在劲松四小免费借阅和购买,而网店和实体书店目前还未到货。孩子们是通过一个叫“一书”的微型无人书屋借阅这本书的。“一书”则是一群90后自主研发的智能借书系统,“让阅读无处不在”——这群年轻人向图书行业和阅读事业发出了呼喊。
记者注意到,微信页面特别告知,借阅期为21天,可免费借阅,不收取任何费用,而且可将书归还至任意一个书屋。书一旦归还,保证金也将立即返还账户。按照规定,每个用户每天最多可借阅3本,每月总计10本。如果借阅期满未归还,将默认为用户购买了该书。
据了解,目前一书已在东方新天地、劲松四小、中关村大厦、丰科万达、阳光100、珠江帝景、超级蜂巢等近10处场所进行了投放。每7天至14天,书屋图书将进行更换,与图书馆不同,这些图书都是新近上市的重点新书。
第一个一书无人书屋早在去年10月11日就启动了,这是北京一书科技首席执行官李海洋和团队的创业项目。他们年轻的面孔跟轻巧、新鲜的书屋气质高度吻合。
“阅读改变了我的一生,当然现在说一生有点早。”28岁的北京男孩李海洋说,小时候自己就喜欢泡在新华书店,但上初中、高中后,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变得有些自闭,去饭店吃饭跟服务员要纸巾都不敢张口。上大学后,是卡耐基等人的书改变了他,他还成了学校活跃分子。
大街上的自助图书馆让李海洋并不满意,那些铁皮书柜成本高,每台机器成本至少要20万元至30万元,图书品种多却无从选择,而且图书大多老旧,使用率并不高。“我的朋友们说,花了整整五分钟体验,大多最后都放弃了。”
做新一代的阅读服务提供商,采用共享+新零售的模式,改变图书借阅、图书推广的老旧模式,以轻、快、新的阅读方式探路市场,李海洋和同伴们碰撞出创意火花。从一开始,李海洋就明确了一点,不以图书借阅挣钱,而是通过建立图书推广平台,以为出版社宣传图书等方式来获利。李海洋瞒着父母,把父母给他买的房子进行了抵押贷款,之后投入80万元,开启了智能书屋的探索之路。他说,所做的一切,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爱上阅读。
“我们的轻资产、回本周期短,意味着我们可以快速复制,可以在很多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进行规模化的投放,主动去‘侵占’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再不断去刺激你内心潜在的阅读需求。”李海洋说。一书书屋出现后,也得到了外界的支持。“在东方新天地等商场,书屋的租金是咖啡机、果汁机的一半,在阳光100只收取电费,而在学校和公寓是免费的。”李海洋说,目前与十几家出版社达成了合作意向,但尚未有广告收入。
迄今已有2000人使用过无人书屋,最多的用户集中于18岁至50岁年龄层,最小的是才八九岁的小学生。李海洋惊奇于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在劲松四小,仅仅一天,所有图书就被孩子们一借而空。那些设置在公寓、大厦的书屋,则连续数天都有人半夜借书。李海峰感慨,“其实不是大家不爱看书了,而是因为社会上缺少大量能够提供24小时阅读服务的基础设施,也缺少专门提供优质图书的线下阅读平台。”
读者刘佳琪半个月前在五环外的超级蜂巢发现了书屋,“挺好玩的,试试吧。”她说,网上售书不能亲手翻看,一些书买了后觉得有点上当,而一书书屋这种形式,如果借出来不喜欢还可以还回去,没有任何损失。她想,如果能在火车站、机场、银行、地铁设置更多书屋就好了,随借随还,可以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中信出版集团图书编辑吴长莘也很喜欢迷你图书馆这种形式,她责编的《蓝筹孩子》还未出炉,就联系了“一书”,“我们希望放在这个新颖的宣传平台上,也给孩子们以新鲜的尝试。”
李海洋对书、对阅读的特殊情感从未改变,他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毕业后到电子工业出版社干上了图书营销。从此,他对图书这个传统行业的观察和思考多了起来,“中国是世界第一的出版大国,去年出版了50万种书,但是这50万种书中,有近一半的书年销售量只有10本或低于10本,很多时候书出来了,但是没有更多的平台或者渠道可以展示给大家看,这就是一个痛点。”而中国人的图书阅读现状更是让这个年轻人忧心。他说,“中国成年人年平均阅读量远低于日韩和欧美,大概不足5本,韩国是我们的2倍,日本是我们的4倍,美国是我们的6倍。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大国,也是世界第一的出版大国,但国民阅读量远远低于这些发达国家。”他敏锐意识到,这也说明其中有巨大的阅读市场增长空间。李海洋和团队对书屋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每个书屋成本为7000元,如果实现量产,能降低30%至50%的费用。”他们更想通过对用户选书行为、阅读习惯、阅读喜好进行数据分析,以进行更精准的图书投放,并将信息反馈给出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