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电东送线路贯通 国网“两交两直”格局形成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9月25日,世界首个商业化运行的同塔双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投入运行。
皖电东送工程静态投资为185亿元,包括四站三线,起于安徽淮南变电站,经安徽皖南变电站、浙江浙北变电站,止于上海沪西变电站,变电容量2100万千伏安,线路全长2×648.7公里,途径安徽、浙江、江苏、上海四省市,先后跨越淮河和长江。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舒印彪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该工程是规划拟建的长三角特高压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解决华东500千伏电网短路电流超标难题,提高电网运行灵活性和适应性,显著增强电网抵御严重故障能力,进一步扩大外来电比例、满足长三角地区的用电需求,对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构架“两交两直”特高压网络
皖电东送工程静态投资为185亿元,包括四站三线,起于安徽淮南变电站,经安徽皖南变电站、浙江浙北变电站,止于上海沪西变电站,变电容量2100万千伏安,线路全长2×648.7公里,途径安徽、浙江、江苏、上海四省市,先后跨越淮河和长江。
该工程是继晋东南—荆门特高压交流、向家坝—上海和锦屏—苏南特高压直流之后,投运的第四个特高压工程,从而形成国家电网“两交两直”特高压输电格局。
工程连接安徽“两淮”煤电基地和华东电网负荷中心,可显著提升华东电网接受区外电力的能力和电网安全稳定水平。舒印彪认为,工程的成功投运,有利于推广应用特高压同塔双回输电技术,进一步提高特高压交流输电能力,实现特高压交流技术的全面完善和提升;有利于构建坚强的华东受端电网,促进“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建设,显著提升华东电网接受区外电力能力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有利于将安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并有效缓解长三角地区土地和环境压力。
中国电科院副总工程师蔡国雄对本报记者说,加快建设特高压电网,发挥其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输电以及减少占地、节能减排等重要优势,有利于实现我国能源的安全、高效和清洁发展。
舒印彪表示,国家电网到2015年建成“两纵两横”特高压网架和7回特高压直流工程;到2017年建成“三纵三横”网架和13回特高压直流工程;到2020 年建成“五纵五横”网架和27回特高压直流工程。届时将连接各类大型能源基地与主要负荷中心,在全国形成大规模西电东送和北电南送的能源配置格局。
工程实现自主化
蔡国雄表示,同塔双回路特高压输电技术可将单位走廊的输电能力比单回路技术再提高一倍,代表了国际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开发、装备制造和工程应用的最高水平,极具挑战性。
工程用特高压设备全部由国内企业研制供货,其中特高压开关采用了国内自主研发及中外联合研发两种路线,特高压变压器、高抗和其他设备、材料完全由国内自主研发。业主主导、产学研联合攻关,实现了特高压变压器和高抗用套管、出线装置及硅钢片,特高压开关用套管、盆式绝缘子、操作机构、灭弧室等关键组部件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垄断。
在技术标准化领域,本报记者了解到,依托工程实践,全面建立了同塔双回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的技术标准体系,涵盖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安装、环境保护、调试试验和运行维护全过程。15项技术专利已获授权,72项专利获得受理。
舒印彪对本报记者表示,该工程实现了1000千伏设备安装、钢管塔制造及线路施工技术标准化,初步实现1000千伏变电站、输电线路的通用设计,相关创新成果已通过工程实践检验并全面用于浙北—福州等后续特高压交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