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美好的乌托邦?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如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终于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城市病的威力:大批人口向城市迁移,爆炸式的增长造成了住房的短缺,随之带来交通、教育、医疗、公共资源等各方面的巨大挑战,然而,在探寻大城市病解决的良方上,各国都不遗余力。可无论是发展卫星城、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还是城郊化方案,都无法解决其根本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机会。基于此,包括中国在内多个国家政府推出了智慧城市发展计划,致力于智慧城市的整体发展,一时之间,智慧城市遍地开花。一幅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布局版图也正在悄然拉开。
作为新物种的智慧城市,到底发展得怎么样了?它又是如何成为了当今科技的“制高点”?本文带你一探究竟。
智慧城市的前世今生
事实上“智慧城市”,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人类对智慧城市的探索早在1953年IBM用电子订票系统(Sabre)替换了美国航空的纸质系统便有迹可循,而后1992 年,新加坡提出“智慧岛计划”,并于2006 年启动“智慧国 2015”计划,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智慧城市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被人提起又被人遗忘。
这也是很多人的困惑:智慧城市提了这么多年,为何直到如今智慧城市建设才形成如此的燎原之势?
回答这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智慧城市落地的必备四要素:强大计算力、精确的算法、海量多元数据、足够大且安全的存储,缺一不可。
在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海量且多元的数据收集、分析比较困难。要知道以城市为单位,每一秒钟产生的数据大到惊人,这对带宽要求太大,而且在很多城市场景中对数据实时性的要求非常苛刻。这就要求,城市中的亿万节点必须全面“智慧化”,能够自我计算、分析、处理,减轻后台压力的同时还能有效提升运算效力,也就是说,智慧城市建设想要真正落地,必须要求云计算、AI以及IoT(多元数据)等技术的加码。
因此直到近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实时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更智能的分析成为可能,再加上国家政策支持、本地政府配合、后期庞大城市订单等等因素,促成天时地利人和。从这个角度看,智慧城市的出现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产物,背后更代表了新兴技术。
智慧城市赛道巨头攒动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一份数据,2018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达到7.9万亿元,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25万亿元。在这个诱人的蛋糕前,也早已挤满了竞争者,包括华为的城市智能体、阿里巴巴的ET城市大脑、百度的AI CITY、腾讯的数字城市、平安科技的智慧城市云、科大讯飞的讯飞超脑、浪潮的城市智慧大脑、京东的城市计算等等,
但我们仔细分析,虽然巨头们都想分智慧城市这块“肥肉”,但各自的打法又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