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型智慧城市的强地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苏格兰著名社会学家、城市规划理论家帕特里克·格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里说道,“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漆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星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辉间交替着绿叶。”
这是城市化创新中人们对于城市未来的憧憬,智慧城市是一个多维度的立体系统工程。
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联合紫光集团通过新技术创新政府服务模式高质发展,通过数据和服务、整合产业生态圈的优势,将数字化和城市产业结构融合,踏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径,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完善“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
新型政府服务模式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连云港并不是最早的一批,但也意味着可以吸取其他城市的前车之鉴,可以从顶层设计入手,做好全盘规划,避免走重复建设、数据壁垒的弯路。
据连云港政务办副主任张名志介绍,2017年,连云港启动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着人才、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挑战,经过多方考察,发现紫光集团从芯到云的布局与连云港的发展相契合,2017年10月,连云港市政府与紫光集团在北京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紫光云数科技(连云港)有限公司正式入驻港城。
之后,连云港提出“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紫光云持续助力连云港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在承担建设重任的同时,紫光云与连云港市政府一起探索经营模式创新,以合理的运营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价值。
在紫光云总裁兼CEO吴健看来,紫光云构建具有连云港特色的云服务体系,加速“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大服务”的数字政府的落地,挖掘港城新模式、促进高质发展。
在顶层设计上,连云港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初步完成“四个一”的建设,即“一网一云一端一目录”。
“一网”是连云港构建的五级畅通的电子政务外网,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网络贯通意味着为今后数据多跑腿提供快速通道,免去了群众东奔西跑的疲惫,让群众少跑腿。
“一云”是连云港打造了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政务云平台是数据中心的核心骨架,采用“紫光云”技术架构,目前已有60余家单位的158个非涉密业务系统部署在市政务云平台,实现了“统一平台、共享使用、实时监管”的目标。
“一端”是连云港推出的城市APP--“我的连云港”,提供全方位城市服务能力,在教育、文化、医疗、政务、金融、旅游、交通、环保、党建等领域为城市居民、企业人员、政府公务人员带来便捷与收获。
一目录指的是大数据资源牵引目录。 “四个一”是连云港与紫光云一起探索出的新型政务服务模式,实现“秒办”、“指尖办”、“24小时不打烊”等现代政府应用。
新架构实现高效运营
打通港城经脉,实现全市一张网,支撑连云港实现四个一服务模式的是连云港联合紫光云构建“三中心”: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城市大数据中心、城市数据灾备中心。
在紫光云IMPACT峰会连云港站,我有幸参观“三中心”,连云港联合紫光云、连云港市城建控股集团建设了江苏省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城市大数据中心,它是智慧城市的心脏,提供数据资源和运算能力,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大数据中心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共5层,采用国际T3+标准,配备双回路直供电、柴油发电机、UPS系统、水冷型精密空调等专业化设备,运用先进的模块化设计理念,可容纳4000台机柜,能满足国内外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政务云云主机数量已达1500台,存储容量达800T。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分为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展厅和政务指挥中心两个区域,主要面向公众和城市管理者提供服务,按照连云港城市特色,围绕着智慧城市主题,结合人工智能、数据可视化及多媒体互动等先进技术打造了具有前沿性的展示平台,最重要的是实用价值高,可以实现对政务服务、经济运行、社会舆情、气象动态、生态环境、城市安全等领域的动态监测,基于全面、实时的城市数据及强可视化的展示方式。
据悉,政务指挥中心现在已对接气象、环保、公安等业务部门数据,汇聚了多套高效快捷的政务指挥决策系统,气象系统中获取的实时气象信息,可以为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提供指导。
为了保证智慧城市运营安全保障有力,连云港构建了城市数据灾备中心作为城市血站,提供同城灾备和异地灾备能力。
新型的数字政府
在塑造服务型政府的路上,连云港选择用新的科技模式创新,打造政务云平台消除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形成数据、信息开放共享的局面,实现业务数据整合,促进业务变革和优化。
具体落地路径为:基于大数据中心及部署在其上的基础库和云平台,连云港市政府联合紫光云,通过建设六大基础库与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了城市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为全市信息化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六大基础库也是连云港市大数据中心(二期)建设的主体内容之一,包含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数据库、GIS空间地理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电子证照库、社会信用信息库。
通过部门汇集、基层采集等方式,目前六大基础库共汇集了全市60个部门的1265个信息资源、22630个信息项;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共汇聚全市60家部门的31亿条数据资源,数据存储总量超1300G,实现了城市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