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正提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袁博:
在与苏州相处的这几年里,我越来越喜欢这里了。回想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做项目的每一个日日夜夜、点点滴滴都让我难以忘怀。
我的研发方向是新能源底层充电技术研发和新型充电产品的开发,目前已经从技术研发阶段进入到产品量产和全球销售阶段。记得初到苏州的时候,我的研发领域在苏州引入的众多创新科技人才中或许算不上“rocket science”火箭技术级别的项目,“在哪还买不到一个充电器”,许多对这个领域不甚了解的人如是说。经过多年在新能源应用领域和汽车行业摸爬滚打以及一直以来对国内外动态的收集,我始终坚信新型底层充电技术开发是新能源应用时代中一个非常关键,但又被相对忽视的领域。当时,我有些担心苏州是否认可我的研发方向。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2016年初,当我和苏州千人计划专家联合会理事长张佩琢博士交流项目时,他的话打消了我的顾虑,“不是非要去拿诺贝尔奖才能证明这是一个好的创业项目。”有了这样的认可,我们就扎扎实实地干起来了。
我和团队在所在的珍珠湖国际创业社区相继接待了小牛电动、美的吸尘器、豪爵、钱江摩托、广州天赐、中国铁塔以及来自日本、法国多家行业龙头和知名企业。至今,我们形成了包括授权美国发明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在内的二十多项充电相关知识产权,起草了两项行业技术标准,获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的团队也快速成长起来。
2018年底,在苏州市电动自行车充电整治的大背景下,我和团队应用掌握的技术,快速完成了一项“副业”项目——电动自行车智慧充电网络,这是一套基于物联网、云技术和智能充电软、硬件的大数据平台,在为市民提供便捷充电服务的同时,与城市联动中心和网格化管理互通,实现了社会分散充电行为的数据化、安全隐患预警和智能处置。在夜以继日的开发工作完成后,我希望在某个区域形成规模试点,可这次,我体会到创新念头可能很美好,要真正落地却不容易。经过多次交流后,有人说这个项目不错,但只能是企业行为,意思是我只能一个个小区自己去跑。我虽然不惧怕任何竞争,也相信能自己立足于市场。但对这个“智慧城市”类型的项目,我认为以便民政府工程形式最符合百姓和政府的诉求,也是最有效率的方式。试点成功后就有可能向其他地区和城市复制。出乎我意料,我的想法得到了渭塘镇领导的全力支持。两个月后,智慧充电网络累计提供充电服务近40000次、服务近5000人、识别了50余次一般隐患、智能处置重大隐患7次。这个本被定义为“企业行为”的项目也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被拟列入2020年的市级社区示范工程。
创业初期,我将团队定义在“小团队、大格局、国际化视野”,在市场上坚持“从行业龙头切入,做客户的第一选择”,这个做法在初期多用户并行阶段保证了组织扁平化和高效运营。但在订单快速增加和完成融资后,从内因到外因都产生了快速扩张的需求。我们将原有研发部门进行了拆分,并组建了满足基础产能的制成中心。在掌握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我们把部分工作交给了一些外部协同公司,通过自己编写的智慧车间管理平台和仓储库存管理系统把外协团队和我们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产能整合,满足了市场需求。从资本角度看,在大公司对于创新或采取防御式垄断的阶段,其实留给了小团队不少市场机会。当然这也需要给予小团队一些包容的空间和等待成长的时间,我们的企业一路走来,也一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