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科学未来会议为打造未来智慧城市探讨创新型解决方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日前,以“科技改变城市,智慧创造生活”为主题的第二届中澳科学未来会议在北京圆满落幕。中澳科学未来会议每年举办一届,专注于讨论影响研究、科学以及经济政策制定的多领域、跨学科难题。会议旨在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政府高层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造福两国社会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会议由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 Sydney)、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CASISD)和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联合举办,众多意见领袖、资深学者、政府官员、投资方以及行业代表开展了广泛交流,共同为打造未来智慧城市探讨创新型解决方案。
把握复杂系统关键,互学互鉴发展经验
预警机制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之一。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复杂的系统可能会出现由一个小失误而带来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重大事故。普拉萨德教授解释道,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其实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传感驱动等技术建立预警机制,甚至是预预警机制,从而减少复杂系统的故障率。“目前,我在悉尼主导了一个项目——在混凝土里面放传感器。一旦建筑有任何裂缝,哪怕有一个微小的洞,都可以通过传感器来搜集数据,提前做一些预处理准备。如果出现危险的话,也可以及时进行撤离,降低损失。”
面对中澳两国社会结构的差异,普拉萨德教授认为在未来和中国的合作中,这并不一定会必然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相关的经验都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会针对智慧城市的复杂系统做更为深入的、落地的研究。”
社区驱动联合规划,赋能中国智慧城市
政府方面,建议做好监管工作并制定相关标准,特别是可互操作的标准。以数据互通标准为例,假设两个城市分别使用不同公司的智慧城市系统,若两个系统之间不兼容,则两个城市之间无法关联。政府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互通的标准和协议,使得规划者能正确使用数据,从而实现各个系统中数据的兼容性与互通性。
“社区驱动,联合规划”,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重要原则,促进市民参与规划并积极发声,与未来城市设计者形成良好对话与互动,达成共识,帮助实现“宜居”这一长远目标。普拉萨德教授曾参与主持联合国环境署项目,发布《SUC可持续城市与社区指南》,同时以中国城市-浙江省衢州市为例,介绍社区具体如何参与城市规划,并在具体操作上给出了指导。
技术助力智慧城市,发展潜力尚待挖掘
对于记者谈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普拉萨德教授表示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大部分主流城市仍处在积极探索发展的道路上。借助5G、AI、云计算、大数据等现阶段主流科技,未来的城市智能化、智慧化的程度一定会更深。目前已有一些智能生活的日常应用,澳大利亚的一些城市已经能通过分析智能摄像头手机数据,实现路灯的智能管理。而中国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探索实践也是大势所趋,其发展潜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据悉,智慧城市全行业的全球产值目前已达1万亿美元。中国有很多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与此同时在这一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面向未来,普拉萨德教授认为行业潜力尚待挖掘,“未来肯定会有更大的增长,再过五年可能会增至五倍。到2025年,可达到3到5万亿美元。”
创造新价值的同时,智慧城市还可以借助智能新技术,节省成本,提升效率。“目前有一个改善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开发效率的项目,”普拉萨德教授带来了澳大利亚的前沿案例,“目前在建项目的行业总价值是1200亿澳元,我们目标是提升15%的效率,换而言之就是提升了很高的利润。”
在学界和科研界,则主要是引领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实践。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已经积极关注并参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普拉萨德教授强调了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和自然科研合作的重要意义。在谈到联合多方促进项目共建这一话题时,普拉萨德教授表示,“所有的参与者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 智慧城市必然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政府、各行代表、学术专家,乃至普通市民的共同参与和全力协作。
目前,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论文联合撰写的伙伴国,在这种契机下进一步拓展与自然科研的合作,能够为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提供一个平台,来共享能够改变生活和社会的科研成果,赋能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会后,澳方代表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卓越教授——德奥·普拉萨德(Deo Prasad)教授,就智慧城市这一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主要就智慧城市的项目意义、发展重点、及中澳相关合作等方面,分享了最新研究进展和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