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市场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3年,我国设立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智慧城市建设正式落地。直至今日,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过了6年,智慧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尤其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迈入第三次浪潮,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已进入关键时刻。呈现出新型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产业生态更加繁荣、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新特征。智慧城市的建设愈发火热。
在今年高交会期间,智慧城市也被捧为掌上明珠,成为各大论坛与展商热议的主题。其中,国家信息中心和IDG亚洲更是联合举办了1个主论坛+2个平行论坛,来讨论智慧城市未来发展,足见城市的智慧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连点成面,切实落地,分享亿级蛋糕
智慧城市这块蛋糕巨大,政府和智慧城市领域大单频出成为今年的主题,据亿欧智慧城市统计,从年初的广东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的10亿大单、长沙人民政府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2.4亿大单,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1亿大单,到近期东莞数字政府三年超过27亿的建设大单,中国政府数字化投资可以说在智慧城市领域“豪掷千金,高歌猛进”。
目前,已有不少中标者抢到蛋糕,大快朵颐,且智慧城市体量巨大,是个万亿级的市场,大中小企业都有机会在其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味。而这些吃到“蛋糕”的企业都有着优秀的共性,以及自己的方法和秘诀。
“做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踏实做事,结合实际场景落地,而不能只是技术升级。”
新华三集团数字大脑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岳鹏在高交会期间接受亿欧智慧城市专访时说到。
作为数字经济里非常重要的子集,智慧城市已经走到了第三个阶段。
智慧城市的1.0时代,是由技术驱动的,主要以政府单条线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为主要模式,但并不注重数据的横向打通和交换共享。
智慧城市2.0时代,是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盛行,以集合多行业、多需求、数据融合共享为代表的场景式应用,逐渐成为驱动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例如“互联网+”政务、并联审批等典型应用,就是打通多个委办局的业务数据,将多个业务部门负责的事务集合到一个场景中进行解决。
而智慧城市3.0时代,因为海量的政务数据、社会数据被实时的汇聚、共享和在线计算,从而衍生出新的需求和解决方案。
岳鹏认为这些智慧城市时代其实不能真正的反映城市的智慧程度,因为这是从技术上去划分的。要真正做好智慧城市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需要结合用户实际场景落地,让社会全面参与。
“全员能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项目能提升城市居民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才能在智慧城市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最根本的价值。”
智慧城市涵盖范围广泛,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且国内开展城市众多,难以一蹴而就,快速占领市场。岳鹏表示,“连点成面将会是做好智慧城市的重要方法。”连点成面就是指在每个区域投入重点城市,每个城市投入重点场景,然后深化去做,再连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这样可以积累智慧城市领域大量跨地区、跨行业的服务经验,而任何在智慧城市领域深入拓展的企业,都必须通过长期的跨行业经验来完成实践的底蕴。
狂欢过后,吃到蛋糕的“人”开怀大笑,但也不乏有些“人”到手的蛋糕掉了,只留下一地狼藉。
重建设,轻运营,忽略客观一地狼藉
自IBM于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以来,世界各地都在建设智慧城市。中国的响应速度和执行速度处于领先地位。根据德勤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在全世界有1000多个智慧城市正在建设,其中中国就有500个,占了一半。
但是,吃到蛋糕的终归是少数,大量智慧城市失败案例频现。例如韩国的松岛沦为“智能鬼城”、武汉1.75亿元智慧城市项目烂尾。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情和热度都很高的当下,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些“冷”思考。
“出现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建设者忽略了客观规律。智慧城市走到最后都是殊途同归,就是服务人民,差别只在于能做到多细,能不能真正做下来,是一个服务于表面、用于参观的智慧城市,还是一个真正让百姓有获得感的智慧城市,这是我们最核心的思考。”软通智慧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叶毓平在接受亿欧智慧城市采访时说到。
如今许多智慧城市企业都太急功近利,忽视城市发展的客观本质,没有强调个性化与长效机制,更有甚者,许多企业的顶层设计就有问题,项目还没落地就已经是淘汰产品。
此外,“碎片化、同质化、重建设、轻运营”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普遍遇到的问题。“尤其是运营环节,这是影响人民群众是否有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的重要环节。运营就是可持续服务,是项目运作的良心所在。”叶毓平补充道。
“重建设、轻运营”也是过去十年智慧城市存在的问题。过去建设存在很多问题,一个一个项目来做,导致项目做完就走人了,要找他很困难。“我曾碰到这样的问题,一个很简单的需求需要等半年,因为做项目的人已经走了,可能就留一个人下来收拾。做项目是需求导向,客户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而不是反过来思考,如何更加主动的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帮客户做得更好。”叶毓平回想起软通智慧的经历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