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概念下的城市建设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经过初期的爆发式增长,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已经形成了参与者众多的行业生态网络和激烈竞争与广泛合作共存的行业格局,并出现具有较强技术和整合能力的行业引领者。
本期希鸥网专访栏目特别邀请对话嘉宾曹晓兵,围绕城市数字化转型、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城市等话题,共同探讨“新型智慧城市”概念下的城市建设。
曹晓兵,软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同时担任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及大数据分会副会长、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百人会副会长、中国联通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百人会专家委员中国区块链+百人峰会专家委员、首席数据官联盟(CD0)专家委员、中国双创导师库导师、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城市运营专委会主任、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CC)副秘书长等职务。
曹晓兵具有近20年的IT行业从业经验,是智慧城市、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服务领域的专家,专注于研究新技术推动城市管理创新、企业和行业数字化转型以及产品、服务、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工作。被CDO联盟以及中国财经峰会组委会分别评选为“影响中国大数据产业进程100人”之一,以及“2019行业影响力人物”。
记者:您在IT行业从业近20年,作为业界专家,您如何定义“新型智慧城市”?
曹晓兵:智慧城市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技术驱动阶段,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这一阶段,更多强调从技术本身解决城市的信息化问题;二是业务驱动阶段,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和相关产业的结合催生了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健康、智慧养老等,同时技术本身也成为一个特定的产业,例如当前很多城市都在建设大数据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云计算产业园等;当前处于智慧城市3.0阶段,即场景驱动阶段,这一阶段是智慧城市的深化运用时期,即城市建设围绕“以人为本”,通过技术产品和服务,百分之百的解决城市及市民的痛点和刚需。
智慧城市3.0阶段,即新型智慧城市强调五点:一是民生服务的全程全时,即政府通过移动应用、政务相关一体机等设备进行线上服务,让百姓通过移动端在家、在社区即可办理业务,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腿,百姓少走路”;
二是城市治理的高效有序,城市管理不再依赖于人,而是借助大量的物联网设备,如通过摄像头、物联网传感器、环境监测等设备收集数据后,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对城市本身的交通、环境、安全等进行自主管理和调控。例如,未来交通可能不再是车等灯,而是红绿灯根据车流的情况自动调节,自动放行;
三是数据开放的共融共享,政府越来越强调数据的开放性、数据之间的流动和审批环节的打通,创造出更多城市级的民生、产业、政务等服务;
四是经济发展、绿色开放,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数字技术也变成一个绿色的、节能的新产业;
五是政务服务更加高效和开放,数据的融合将打通城市管理,为市民提供更高效的、“一窗一号一网”式服务,让市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管理和被管理、服务和被服务关系,转变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创共赢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记者:在当前的形势下,您认为国内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有哪些?目前已具备哪些转型基础条件?
曹晓兵: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影响当今世界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国的城镇化,二是是美国的高科技。智慧城市是高科技和城镇化的结合体,以“善政、兴业、惠民”为终极目标,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宜业。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污染、能耗升高、人口大规模增长等城市病也愈加凸显。智慧城市的内涵正是通过利用新兴技术解决城市的刚需和痛点,同时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为市民创造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当前国内城市数字化转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主要体现在“五个一体化”的布局和发展:即基础设施一体化:我国过去建立了大量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覆盖全国七百余个智慧城市,是全球最大的智慧城市建设国;
数据融合一体化:城市的各类数据,如政府数据、时空数据、宏观经济数据、地理信息数据、人口数据、法人数据等开始打通和汇聚,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条件;
城市治理一体化:数据为城市的管理和治理提供了更好的依据,更高效的决策和手段;
产业服务一体化:数据的融合促进各行业间的跨界交流和合作,让产业发展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
民生服务一体化:百姓通过政务一体机、移动APP等前端应用,逐渐感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参与到城市的管理和治理中,对城市的责任和主人翁意识大幅提升。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环境?就您预测,未来几年您所在的行业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朝什么方向发展?
曹晓兵:过去智慧城市经历了技术驱动、产业驱动、场景驱动三个阶段,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也会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智能化。在五个一体化的基础上,随着城市的数据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城市会变得更加智能,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去管理城市,尤其是在交通安全等领域。
二是平台化,平台化分为技术平台、产业平台和城市平台。首先,行业的跨界融合必须要有技术平台的支撑,不断打破技术壁垒,促进更多创新型的公司进入智慧城市领域,催生更多面向城市的应用和服务;其次是产业平台,智慧城市涉及顶层设计、咨询、投融资、项目交互、落地运营、生态发展等繁复的环节,不是一家企业所能囊括的,需要通过产业平台拉通产业链条;最后,城市本身也是一个平台,大到城市,小到区县、社区和园区,都有很多商业和业务的应用场景,企业在这些场景中发掘业务机会、满足商业诉求的同时,城市的服务也会越做越好。
三是共享和生态化,也是最高级的阶段。智慧城市服务商面向城市市场,将会共享到更多的市场机会、技术能力、创新服务、人力资源等,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创造更大价值。
可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在不断促进政务管理、城市治理、交通安全、产业发展等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也同样因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政府的办事效率将大大提升,人们的交通出行将更加便捷,环境将变得更加美好,产业发展将更加绿色可持续,城市将更加宜居宜业
记者:当前BAT互联网大厂渗入智慧城市,对于传统智慧城市方案商而言,会形成怎样的行业格局?在您看来,谁更有优势抢滩千亿级的智慧城市市场?
曹晓兵:传统智慧城市方案商和互联网企业各有优势和不足,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它们能够提供高效的技术手段、连接手段、数据支持,缺乏这些线上的服务,效率就会降低;而传统智慧城市方案商可根据每个城市的产业、文化、地域特色贴身提供个性化服务,互联网公司要想打造标准产品,一定离不开线下服务的支持。
总体而言,智慧城市是生态化、平台化的。生态化,即传统智慧城市方案商和互联网企业各自将长处发挥到最大,通过合作伙伴补充短板;平台化,即需要构建基于技术、产业、城市服务的平台,双方在平台上共同拓展和创新。
记者:声势浩大的智慧城市建设也有不尽如意的效果,背后的原因在哪里?
曹晓兵:一是资本的支撑不够,智慧城市服务商大多是商业公司,商业公司的商业诉求主要是盈利,资本不愿投资盈利相对微薄的智慧城市项目,政府资金投入也尚不理想。
二是政府相对保守,政策尚不明朗,城市服务和解决方案难以标准化,难以复制,导致服务商成本过高。
三是数据不够开放,百分之八十的数据集中在政府部门,而这些数据是企业运营智慧城市项目的重要支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更多的应该承担平台的角色,让企业在平台上运营,提供商业化的服务,政企双方扮演好各自角色,才能共同运营好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