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智慧城市到底如何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今年,5G正式商用走入各行各业,也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更有利的技术条件。当笔者问起当年参与银川智慧城市项目的一些代表时,他们却显得有些消极。“这两年其实动静不太大了,毕竟政府也换届了,而且,参与的企业付出了不少努力,但实际回报不太理想。尽管在盈利上并未满足企业甚至政府预期,但至少银川模式还在持续发挥影响。而相比之下,投入近1.75亿元的武汉智慧城市项目进入2019年后以“烂尾”形式收场,算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失败案例。
各种问题丛生和各类技术的出现,给5G时代智慧城市到底如何建、如何运营提供了必要的再思考过程。2017的秋天,在那个“聚集了历年最多老外”的银川第三届全球智慧城市峰会上,当时的银川市副市长讲了“一个市长的烦恼”。
“以前市政府领导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对众多公文进行审批和决策,在没有精准数据的支持下,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交通治理方面,政府出台了限制汽车尾号等方式,但民众并不喜欢;对雾霾天的治理,对工厂关闭、汽车限行等措施,但效果并不长远;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监管手段缺乏该区域人口、就业、居住等方面数据的支撑,管理也不够到位;在医疗方面,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传统管理方式也不是精准监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2014年开始银川政府开始大力建设智慧城市,并且与整体方案提供商联合实施了“一图一网一云”顶层设计(一图即三维实景城市地图;一网,即全光8000G骨干网络;一云,即大数据中心云平台),建立了一个当期可支撑、未来可扩展延伸的技术架构。
2016年9月,银川通过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智慧城市法规《银川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条例》,意图让智慧城市有章可循地持续下去。那时,这个在经济和科技上并不突出的宁夏首府,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得有声有色,并连续举办了三届全球智慧城市峰会。尤其是2017年的第三届,不仅在银川新开发区最大最高端的酒店聚集了大批的外国政企人员和商业代表,连银川郊区的“西部影视城”周边都推出了很多欢迎外国朋友参与的活动,甚至还搞了个“中美西部露天演唱会”。当时,笔者作为媒体团成员,也在峰会期间走访了这个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些项目。
用一章、一键审批代替了原来几十个盖章手续的银川市审批服务中心,代表智慧交通的红绿灯即时调控、潮汐车道监控、绿波带,社区的人脸识别系统、空气噪音检测系统、智能快递柜、免费Wi-Fi、五级诊疗体系以及正在建设的冷链物流系统和线上支付系统,以及代表智慧产业的互联网医院、互联网物流、互联网小贷以及对传统服装产业升级改造的3D试衣、私人定制、柔性制造系统等等,都已经成为当时智慧银川的“样板项目”。按理说,持续搞下去,银川就是智慧城市界的“乌镇互联网”。
据新京报报道,这个于2013年底开启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最后闹上法庭,微软方面认为责任在武汉方面,诸如延迟付款、延迟建设数据中心或过渡数据中心等因素,是导致项目未按预期进行的根本原因;而武汉市智慧生态公司方面则认为,微软中国公司对武汉开发区的环境条件其制作的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及配套方案存在重大瑕疵;设计场景、产品与服务配置和武汉开发区实际需求存在重大偏差。
相关统计显示,自2013年推广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当前中国已经有600多个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而参与的企业更是达到一万多家。如何让这样庞大的项目一开始就形成全局观的顶层系统设计,如何借5G、AI、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之力构建起强大又灵活的网络架构和应用平台,梳理出适应不同场景的业务体系,无疑是极度考验决策者和各方合作者智慧的。
在不久前的业内论坛上,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情报战略局原局长姜声珠博士也坦言,因5G发展还在早期,世界上还没有基于5G的智慧城市存在,智慧城市建设是否成功取决于很多的条件。“据我的经验来看,我见过很多令人失望并且是失败的案例。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方面都有一些失败案例,而且失败比例往往比成功的大,但是我们要从失败当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专家角度:智慧城市不是一次性交钥匙工程
在近期的5G+智慧城市论坛上,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宋梁博士坦言,城市经过大规模城镇化之后,交通、环境等很多城市问题凸显出来,一个智能化的、健康的城市应根据城市细分场景,针对社区、园区、商圈、交通枢纽等场景的智能化服务来设计一些创新性的用户体验,才能把5G和AI合理引入到其发挥作用的环节。智能停车是一个典型的细分场景,但遗憾的是,在4G时代就有众多企业推出智慧停车方案后至今该领域的消费者体验仍然参差不齐,且大多数没有体会到“智慧”,更多的只是能更快找到车、或电子交费而已。
“新零售也是细分场景一个典型,伴随着5G的发展,很多新应用结合AR/VR正在兴起,例如在服装店,可以解决线下实体店单一的产品展示、缺乏详实数据例如衣服尺寸、搭配建议、点评等问题,也可以解决线上商铺无法即时看到试衣效果等矛盾,而AR/VR应用逐步的普及,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极大改观。”宋梁博士举例说。
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博士看来,智慧城市的设计规则,必须“注重它的丰富性”,只要有一个子系统被取代,被淘汰,新的子系统马上会补位,整套智慧系统应具有适应能力,特别在5G时代,这种适应能力的增长和海量计算是直接相关的。他用“标识”来解释智慧城市的建设关键。
“市场经济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标识,品牌就是人类创造的标识,博士硕士院士也是标识,智慧城市实际上就是把标识排列组合,把标识系统发挥作用,这样的话所有的主体都能够在海量信息中,认识到什么样的主体是我必须进行配对的。“
“例如,人脸识别就是为各种人脸信息打上隐性的标记,例如在雄安的城市监控中,未来90%人口都将是外来人员,人脸识别标识可以极大便利社会安全管理。”
同时他建议,如果说过去的智慧城市设计是从上到下的,那么更合理的系统应该是自下而上的演变式迭代设计。这不是一次性的交钥匙工程,而是自主演化的。
“5G是一种催化剂,使我们对智慧城市的设计首次进入了一个‘无人区’。未来会涌现出来很多人类没有见到过的一些新的模式和新的设计,经过自主演化完善智慧城市系统。”
产业链:任何方案要找准落脚点
建设智慧城市是必然,5G、AI、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引入也是必然,那么5G+城市如何找准落脚点,才能真正赋能城市?
运营商也显得更为务实。据悉,中国联通也提出了“城市微单元”计划——在城市区域视角上的单元,包括楼宇、各种楼宇、园区社区、街区、小镇都是微单元的主体,在微单元上结合5G打造AI+IoT的三维可视化平台,现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智能交互,为数字城市打造一个高性能网络落脚点,是运营商的考虑。各种问题丛生和各类技术的出现,给5G时代智慧城市到底如何建、如何运营提供了必要的再思考过程。显然,城市决策者和产业链企业已经想得更清晰。但正如很多专家提到的,在智慧城市建设路上,各方都最需要意识到,堆砌技术与跟风的投资都不是关键,城市的中心,是人。
产业链企业在这一问题上考虑的最为实际。例如京东数字科技首席数据科学家郑宇介绍京东在智慧城市上布局时提到的:“很多公司都在做智慧城市,而我们不是系统集成也不是云方案,也不是脑中枢,我们做的是数字城市的基石,就像Windows的操作系统。例如在雄安建设的N+1+X体系,1代表城市操作系统,N是N个政府系统,让所有的政务系统‘生长’在操作系统上面,而不是先建设再汇聚过来,X是未来的社会系统,所有进入雄安的企业通过安全网关方法,连接到这个平台,实现数据安全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