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大湾区最大的内在需求,也是巨大的机会!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为把握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机遇,多家驻港大型中资企业、内地大型企业和香港企业,于2018年联合发起成立大湾区共同家园发展基金,股东包括华润、招商局、太平保险和粤海控股、信和集团等。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这只规模达千亿元的基金自成立以来,主要聚焦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美好生活、智慧城市等相关领域,覆盖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上市公司投资、并购投资等项目全生命周期。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港澳及珠三角九个城市,总面积 5.6 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海通国际副主席兼行政总裁林涌看来,正如全球其它几大湾区一样,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是自然的选择。他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高峰论坛”上指出,大湾区将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的就是劳动力和需求。“我认为大湾区最大的机会还是在湾区内一切跟人有关的,智慧城市是大湾区最大的内在需求,也是巨大的机会。”
制度、技术创新双重驱动
今年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多位嘉宾均指出,制度和技术创新将是推动大湾区发展的双重驱动力,充分结合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珠三角制造业中心和创新中心的优势。胡章宏强调:“大湾区优势很好,制度创新是基础,再叠加技术的乘数效应,大湾区未来的潜在机会巨大。”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就需要建立科创生态系统,参会人士指出,政府政策应支持培养人才,及鼓励企业参与长期规划,激励投资。林涌表示:“大湾区最大的优势是在一个顶层架构下,激励企业家、政府和百姓,都能够打破一切的思维的框架,去激发出所有的活力。”
中资券商看好政策红利
随着“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机制发展完善和市场活跃度提升,在港的中资券商规模和实力不断扩大。成立于香港的中资证券业协会成员由最初的8间公司,增至目前的126间,7年增幅近15倍。毫无疑问,粤港澳大湾区将为香港金融服务业注入新动能,“理财通”“保险通”正在酝酿之中,从而香港中资券商也将迎来新机遇。
“作为投资者,我们最关注的就是营商环境以及政策的延续性。”全国政协委员、祥祺集团主席陈红天坦言。深圳市政协常委、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常务副主席李华亦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提升对人才、企业家、创新、知识的尊重,粤港澳三地的法制不同,如何吸引更多国际最优秀的人才来这里居住、创业?需要配套国际化的教育、医疗等。”“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政策从点到面,再从平面到立体的综合发展,就需要产业有梯度化发展。”广发投资(香港)董事总经理毛曙光表示。
作为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长的林涌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将结合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广东作为制造业中心和科技中心的优势,实现人才、资本和技术的最优配置,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从而为金融创新提供条件。
“大湾区最大的机会是高端制造,湾区的产业链条是在全世界最有效率的供应链,既有金融的配套,也有研发人员的配套,我觉得湾区未来众多的机遇当中,高端制造业将是最大的机会。”香港金融发展局董事、大湾区共同家园投资有限公司总裁胡章宏12月19日在出席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高峰论坛”的圆桌对话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