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站创行者的困惑:“探照灯”为何照不到潜规则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郑武倚靠在沙发上,紧锁着眉头,嘴角看不到一丝笑意。
他是民营小微企业株州达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营销总监,1月14日这天,达能科技和另外4家企业同时获得了世界自然基金会授予的“2013气候创行者”称号。
这是许多中小企业梦寐以求的“金字招牌”。按照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说法,有了这个称号,就意味着企业所拥有的低碳创新技术“具有变革性的潜力”,并且其商业计划是坚实可行的,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先锋力量”。
“很难!”郑武对记者说:“资金缺乏,这已是老话题了。关键是冲不破那道‘玻璃门’。”
这天傍晚,来自全国各地的7、8家企业的负责人与记者围坐在一起,诉说自己的苦衷。
创行者的困惑
郑武告诉记者,按照目前28个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的规划,今明两年,这些城市约有25万辆新能源汽车上路,与之配套的是大量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
但普遍遇到的问题是,大规模、商业化的充电站建设与运营,需要注意充电站对电网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如谐波问题等,也需要一套有效的运营模式。
“我们研发的模块化智能充放电站能自动识别各种电池类型、参数,充电效率在95%以上,可以满足不同电动乘用车、公交车的需求。”郑武说,模块化智能充电站能够减小对电网的冲击和影响,降低充电站的整体功率损耗。
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是电动乘用车和公交车大规模应用的基础。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给这一项目的评语是,“到2023年,模块化智能充放电站可以实现2403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郑武告诉记者,达能科技设计的充电站占地面积小、建设周期短,投资规模只有目前标准充电站的一半。“我们找到了政府部门,他们对此很感兴趣。但做起来就很难。”
2012年,株洲市要建设巴士充电站,准备对外进行招标。“为此,电网公司曾来考察过,但招标公告出来就把我们拦在了门外,他们要求投标企业注册资本不少于1.5个亿。”郑武说,而达能科技注册资本只有1000多万。最终,这个标被招标企业的关联公司拿走了。
郑武对记者说,不得已,达能科技和政府商量,自费在株洲市建设两个示范充电站,并希望撬动这块市场。
上周,达能科技从投资方融到了2000万元,但后续的资金又没有着落了,“投资方的意思是,要看市场情况才能定。”郑武说。
14日这天,浙江合大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也因为自主研发的光伏陶瓷瓦,获得了“2013气候创行者”称号。
该公司董事长侯生跃告诉记者,“让屋顶的瓦片能发电,这是很多人的梦想。合大科技做到了。”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鉴定,合大科技研发的光伏陶瓷瓦解决了安装维护成本、建筑安全性以及保持建筑美学的三大问题。
这种瓦片可以将大于15%的太阳能辐射能转化为电能,有助于建筑屋顶的保温隔热。鉴定结果显示,如果到2023年,有约5%的低密度住宅,即2500万个屋顶安装了光伏陶瓷瓦屋顶,每年可以实现2500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侯生跃承认,目前光伏陶瓷瓦技术还没有实现大规模产业化。“资金是个问题。”他告诉记者,这些年,合大科技投在研发上的钱就是1.1亿,“民营企业搞研发,成功了还好,失败了那就是万劫不复!”
侯生跃向记者反映的同样是垄断问题。光伏陶瓷瓦推广过程中,遇到了分布式电力的上网问题,很多地方没办法上网。而即便是上了网,由于结算方式没有解决,仍旧困难重重。
融资渠道不畅
创新企业陷入生存困境,政府部门也同样十分焦虑。
湖南省发改委地区气候处处长文会中对记者说,湖南全省每年消耗能源2.3亿吨标煤,而自身能源资源缺乏,对外依存度很高。“节能减排是湖南的‘天字一号’工程。”他说。
长期以来,湖南省产业结构以有色、化工等重污染行业为主,污染物排放总量偏大。减排既要多还旧账,又要不欠新帐,压力巨大。
一方面是政府倡导企业和社会节能减排,另一方面是创新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得不到推广,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分析其中的原因,湖南省低碳经济发展中心理事长张繁认为,原因在于缺乏外部力量的推动,缺乏“探照灯”让那些潜规则暴露在明亮之处。
张繁告诉记者,湖南省目前正在与亚洲开发银行开展合作,通过亚行的资金,加上地方的配套资金,专门为那些创新型企业注入血液。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考虑帮助创新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但后来发现,这种合作可以打通整个产业链,促进产业链的整合。”张繁说,低碳经济发展中心下一步会考虑帮助达能科技打通产业链,并在长沙设立示范点。
张繁透露,一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方案已经报送湖南省委、省政府,“希望最终通过省长令的形式下发,主要是整合各部委手中的资金,并让这些资金透明化,就好比用探照灯照亮那些存在潜规则的角落。”
按照这一方案,政府将委托一批经纪公司(第三方)负责物色低碳技术和解决方案。经纪公司类似劵商、保荐人的角色,“如果目前新三板的劵商愿意设立专门的部门,并且有清晰的思路,他们也可以成为经纪公司。”张繁说。
不过,据记者了解,在各地,能够获得政府资金扶持的中小型创新型企业少之又少。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此前发布的《推进中小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研究报告》也显示,目前中小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融资渠道不畅。
“中小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企业、技术和资金四方共同努力,可很多时候就像打麻将一样,总是‘三缺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首席代表助理兼国别项目主任罗响说。
而对于中小企业不断遭遇潜规则的问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认为,关键是在一些领域改革进展缓慢。
“社会上反映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这些现象仍然是存在的。铁路、石油、电力、电信、金融以及城市公共服务等垄断行业的改革,应该说步履艰难。”李毅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