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改”口诛笔伐——那些被误导的“民意”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全国“两会”期间,在很多媒体上,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的呼声很高,很多专家和民众表示电力体制改革只能走两条路:拆分,或将业务链拦腰斩断。
同样是全国“两会”期间,饱受诟病多年的铁道部的“寿终正寝”,也让围观者“欢欣鼓舞”,并力主继续拆分下去。
这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挺起国民经济脊梁的央企,在不少时候成为受人诟病的对象。尤其在互动网络平台里,但凡涉及国有和央企字眼,很多人就不分青红皂白,群起而攻之。这种“被挑剔的备受关注”究竟从何而来,企业又该如何积极应对?本期报道将结合深圳供电局进行品牌建设的部分事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出力无人理,出事天下责。”这是目前很多央企面临的处境。漫画:宋小伟
那些口诛笔伐
这年头,很多人不再看电视新闻,很多人不再等早报,但上网瞄新闻的人,刷热门微博的人,却越来越多。地铁里、公交车上,甚至是会议室里、餐桌上,每个人都盯着一个手机。
谁都想更快更全地知道新鲜事。从传统媒体到门户网站,再到微博微信,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滚动愈发频繁,新兴媒体大有赶超之势。
网络,尤其是论坛、跟帖区、微博等,是观点争论的大舞台,但在涉及央企形象方面,讨论激烈,争论却少——近乎一边倒的骂声。在一些人的刻意策划下,央企早已被贴上“阻碍市场公平”、“靠垄断携取高额利润”、“效率低下、产品落后、竞争乏力”、“国进民退”等标签。
如果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上述标签都是伪命题。回顾我国的粮油行业和日化行业可见,“国退”带来的是“洋进”。我们用着更昂贵、垄断程度更高的食用油,及后发现很多成分让人很不放心;我们用着一样更昂贵且被某虚假的牙防组“认证”的牙膏,也没有让我们的牙齿变得更白更坚固。事实上,在鼓吹中国央企垄断、强烈建议拆分的同时,很多国外企业垄断的不是一国市场,而是多国经济命脉;某些国家政府主导组建巨无霸公司,千方百计压制其他国家相同行业的发展;几年前,当某国哀叹铁路技术落后于中国时,网络上不久就逐渐兴起了对中国铁路格局的口诛笔伐。
然而,不是所有受众都愿意或能够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不是所有受众都能收集到充分公正的信息以供自己判断,很多时候,民意会被引导,甚至是误导,被误导的民意与误导活动本身相互作用,会改变很多人的价值判断,形成强大的社会意识,进而影响到相关决策。
不了解,怎么说你好?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两个凉茶品牌争斗激烈,火药味十足。在大部分网络文章的跟帖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内容,意思是汶川大地震谁捐了钱就喝谁的,这种回帖被顶的频率很高。一位央企员工感慨道:“我当时就捐了好几千,咱们整个系统加在一起捐的就更多了,可谁知道呢?当然做好事也没想过要留名。”
和上面的例子比起来,某大型央企就更委屈了,为了国家的能源安全,在全球多处拼命工作,甚至有员工献出了生命。然而,在中国的企业发展经济,中国的医疗队救死扶伤的同时,某些不怀好意的势力专门做了抹黑中国人的专题片在当地电视台反复播放。而这批被泼了脏水的工作人员回到国内,迎接他们的也是骂声一片。
人们的愤慨,并非助纣为虐,而是来自错误的观点判断,而这些观点的源头,则是不正确和不全面的信息。深圳供电局曾经联合第三方做过调查,结果出乎意料,不知道深圳供电局这个单位的占26.2%,知道有这么个单位但不知道业务的占26.2%,选择“了解”的仅占7.2%。以此推论,如果网络上出现不利电网的观点,再佐以“专家”论证,很多公众是难以作出正确判断的。你连这个单位是干啥的都不清楚,又谈何理解这个企业的贡献和付出、坚守和牺牲。
深圳供电局的调查还显示:接触过供电员工的市民比没接触过的美誉度要高10%,由此可见,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得先让别人知道你是干什么的,是怎么干的。在这方面,2011年“南网雄鹰”的网络发布是一个典型例子,相关图文发布在网易论坛后,很快就推荐为精华帖,并置于论坛首页6天之久,一周内浏览量超过4万,跟帖也十分火爆。在所有跟帖中,只有两条因为不了解情况而质疑,其他全部是称赞。可见,要让公众进行准确判断,离不开提供客观有效的展示。
树形象,要整体发力
形象建设是个复杂命题,远不止作秀示好。电网企业能客观地展示自己的形象,正确地引导舆论,不仅是对国家安全、国有资产和员工负责,也是对每一个客户的负责。
当前的新传播格局,新舆论风向,需要以新思路和举措来应对。某央企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年正面报道数万条,但一条假新闻的横空出世,却弄得沸沸扬扬,越描越黑。后来,公众即使知道这是假新闻,负面印象也早在一片讨伐声中加深。
“现在的网络专业水军队伍强大,很多时候能够左右网上的舆论。”某新闻领域人士表示,在专业水军的运作下,“就像大学生辩论一样,只抛自己的问题,从不回答对手的观点”。抓住一个公众感兴趣的话题,以公知或“路人甲”的口吻,体现“侠肝义胆”的情怀,反复强调,虽不高明,却效果奇佳。“我们未必要这样做,但其分析受众心理、突出关键点的思路,值得研究。”
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近期表示,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已是当前央企宣传思想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公司也针对新的情况和态势,进行了很多研究的尝试,正在逐步探索塑造企业品牌的新途径。在此过程中,公司新闻宣传系统整体发力,在品牌打造、新闻宣传方面卓有成效。
但提升企业形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仅从新闻宣传的角度开展远不足够。2012年,深圳供电局启动了品牌建设工作,从生产运行领域、营销服务领域、规划建设领域、员工形象及综合表现等方面着手,细化分析公众心理和沟通偏好,创新品牌传播方式,效果显著,客户总体满意度从77提高到80。
在积极探索新思路和举措的同时,很多员工也在思考机制的创新,公司一些新闻工作者建议构建更强的系统合力:“各单位的新闻管理机制、人员配备不尽相同,部分地区员工积极性难以调动。希望能统一规范,整体部署和推进,全面深入研究新的媒体形态和发展趋势,形成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合力。”
延伸阅读也说公众之盲从
据说,在每次下一季时尚咨询发布前,时尚专家往往先给各大相关品牌打电话,询问目前仓库里积压最多的衣服颜色和款式——下一季的流行就这么定下来了。“时尚先锋”们听了专家意见,就迫不及待穿着红色上街显摆。公众看到了,更确信本季流行红色是真理,紧跟着买入。再然后满城尽带“火红甲”。时尚的善变和易导,一如公众。
民意是民众个体意见的集中表达。30年前,“民意”可能指的是中国人口比例最高的农民,今天,则非网民莫属。随着民众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微博等新媒体让“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已成为公众情绪爆发最强劲的催化剂。
在《乌合之众》作者勒庞看来,社会群体中的个体与独立的个体完全不同。不管一个人多么聪明,只要他投身群体,就容易受到暗示和感染,容易变得盲从、冲动和极端化,智商和情商都有所下降。而且,在群体中,原本属于某个人的感情和行动很容易传染他人。目前,网络上的声音无非两大类:激进或冷静。情绪极端者的言论往往能更引人注目,更受追捧,而那些理性的声音则因为缺乏“思想的锋芒”更易于淹没。原本的中立者受到激昂情绪的传染后,更易于加入情绪极端者的队伍,使得极端者队伍越发壮大。
勒庞以为人在群体中容易缺乏理性,公众往往“把彼此不同,仅仅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这种情况在网络中尤其明显。比如公众易于认为:官商都不好、“二代”都讨厌、路人都冷漠等。在2008年10月哈尔滨一起命案中,6名警察打死1名22岁大学生林松岭。起初群情激愤,指责警察滥用权力,对无辜百姓施暴,当爆出死者家庭有官员和富商背景时,公众舆论迅速转向,原本被苛责的警察俨然成了“为民除害”的正义化身,让百姓“拍手称快”。
又例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当天,国内房地产龙头企业万科集团第一时间捐款200万元,赢得网友普遍称赞。然而,随着媒体报道其他房地产企业捐款屡创新高,部分网友开始炮轰王石。5月15日,王石发表“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等言论,立即成为众矢之的。在新浪、网易、腾讯等网站对王石言论的讨论区中,反对比例超过八成。在网民的口诛笔伐声中,王石个人和万科品牌形象跌至谷底。5月20日晚,王石公开道歉,宣布万科以1亿元资金参与灾后重建。多年后,当某女士在网上大肆炫富时,网易上海长宁区网友感叹:“四年后再回首,别有一番感触。自己傻了一回,有种被利用的感觉。”
记者手记关于幕后策划
今年3月25日,一个被称为“深圳最美女孩”的帖子在网络热传。帖子称,“一名满头白发的老人眼巴巴地盯着快餐店里的盒饭,被一名过路的女孩瞅见了,女孩当即买来盒饭,并单膝跪地将饭一口一口喂进老人的嘴里……”配发的照片上,女孩确实在给老人喂饭,一时间,“真是好姑娘”、“人美心更美”、“有爱心的姑娘最美”等赞誉之词铺天盖地。
然而,满头白发的乞讨老人并没有福气吃完这盒饭,等相机快门按下,“最美女孩”便起身离开,连盒饭也没留下。策划这一事件者,目的只为做广告。因为该贴子在不经意间,提到女孩在为某个展览销售门票,并多次提及场馆地址和名称。仅仅一天,愤怒的旁观者就揭穿了这个骗局。4月7日,央视做了《“深圳最美女孩”造假,谁是幕后推手?》的报道,观众们看到,被充当道具耍了一回的老人怒不可遏。
据深圳相关媒体人透露,策划这一项目是一名知名拍客加网络推手,目的是为某展览进行推销,其曾为多家媒体供稿。2011年,他就因不实策划公开道歉过。事实上,还有更多类似的策划最后大获成功,有的当事人甚至通过电视向全国观众大展才艺。这些案例充分说明,部分公众对网络信息缺乏判断力,容易被误导和跟风。
但不同于“最美女孩”,对中国企业的阴谋攻击,往往携各种理论工具为武器,大多数人难以甄别也不愿甄别。相关研究表明,抹黑中国国企、尤其是央企,千方百计扼杀其活力与发展空间,是某些势力“孜孜不倦”的工作。
对于目前很多网络上的攻击言论,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只要结合国家实力、相关产业实力此消彼长的变化,观察被用来类比的国外企业的真实运作模式,其实不难发现其谬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