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资本唇枪舌剑抨击垄断玻璃门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文公布后,组织各界人士学习,马克德律师所在小组讨论热烈,话题集中在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问题上。
几乎所有行业对民营资本都是敞开大门。“不会吧?我们基本上只能在鸡毛蒜皮的领域找剩菜剩饭呀,利润丰厚的领域都立了一扇提防我们的玻璃门。”“请拿出证据来,哪个赚钱的领域对民营企业设限了?”“本市并无明文限制民资,可像高速公路、加油站、基础设施、铁路等领域基本都是国企在做,民营资本很难挤进去。”“市场经济,资本说话,不能进去,是因为你们实力不够吧。”政府部门代表和民企,唇枪舌剑,激烈交锋。
一边听发言,马克德一边回想自己曾经经历的案例。
几年前,预测到本市将进入新一轮国家级开发计划,电信、能源、交通领域的几家国企开始担忧,经济繁荣、市场扩大会不会招来更多竞争者,影响自己的地位?
作为他们的合作伙伴,马克德当时建议他们超前扩大生产能力——密集建设加油站,建设更先进更完善的通讯网络,修建更多的高速公路,开通更多的进京列车。
当这些生产设施刚建成时,其产能已远超当时的市场容量,国企不得不承担近两年的损失。舍得了孩子就套得住狼,现在,国家经济重心西移带来本地繁荣,市场迅速扩大,这些国企的产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了,覆盖了90%以上的新兴市场。
马克德还清晰记得,5年前,他正月十五从北京回来时,整节车厢就只有他一人。现在,要买到一个卧铺已有些困难了。
对民企而言,已形成的产能是实实在在的威慑。民企很清楚,政府确实不会限制自己入场,但巨大的资本壁垒会限制自己入场。如果强行入场,惨烈的价格战必然开打。因为,在场国企先期投入的加油站、通讯网络和高速公路已固化下来,不能做别的用途。若允许民企加入竞争,这些产能就得不到充分利用,单位成本会非常高。反而,降价可争夺顾客,保持产量,充分利用设备,降低单位成本。
马克德为何这样建议呢?他是在利用产能的沉没成本性质:建成的产能已无其他用处了,哪怕只能收回10%,都是赚了。这传递一个信号:我背水一战,你要进入,我就不得不打价格战,绝非恫吓。垄断就是这样炼成的:通过先期投入的沉没成本性质,竖起一道资本壁垒。
这样的垄断,是不是无法可治?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有很成熟的方法应对此类垄断。可以强行分拆,如美国1911年援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将标准石油公司强行分拆成37家独立的地方性公司,其中有后来再度崛起的埃克森石油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可以网运分离,例如电网和发电企业的分离,铁路领域也可实现运营公司与铁路公司的分离,实现在营运环节竞争,而由政府对垄断环节的铁路网进行监管;可强行拆除公司之间的业务障碍,如对移动通信而言,最低限度可带号转网,最佳方式是像欧美那样可随时自行选择运营商;也可对试图垄断的行为进行反垄断调查。
办法不少,关键是,有关部门愿意推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