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首个资源型城市规划出炉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中国首个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于近日发布。
12月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首次界定了262个“资源型城市”,明确到2020年基本完成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任务。
这262个城市被作为维护能源资源安全的保障地,以及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其中,约1/4的城市被列为衰退型城市。
国家财政部负责人表示,针对资源型城市的重点难点问题,除了专门设立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之外,还会通过收入分享制度、其他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给予支持。
首次界定262个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此次划定的262个资源型城市,分布在除京、津、沪三市外的所有省区。其中,云南数量最多,有17个;辽宁、河南两省次之,有15个;山东、河北、湖南三省各有14个。
“我们根据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两个指标,把这262个城市区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首次摸清了全国资源型城市的家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12月3日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据介绍,成长型城市资源开发处于上升阶段,资源保障潜力大,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足,是我国能源资源的供给和后备基地,共31个;成熟型城市资源开发处于稳定阶段,资源保障能力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是现阶段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共141个;衰退型城市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难点地区,共67个;再生型城市基本摆脱了资源依赖,经济社会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是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行区,共23个。
资源型城市名单的确定,无疑会对这些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借鉴。据悉,已经有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先后分三批被定为转型试点。
“一业独大”是通病
据杜鹰在发布会上介绍,中国200多个资源型城市面临很多共性问题。
首先,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秩序不规范,开发强度过大,为了开发资源,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其次,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62个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开发的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5%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而其第三产业比重则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杜鹰认为,这一产业格局将导致其他产业难以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滞后,容易出现“矿竭城衰”的现象。
此外,历史遗留问题多,包括民生、环境问题。他举例道,69个资源枯竭城市的合计人口只占全国的4%,但棚户区占全国四分之一,失业矿工占全国采矿从业人员的十分之一,低保人口占全国的十分之一,需要治理的沉陷区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现在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负数开始,”杜鹰说道。
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针对“一业独大”的现象,《规划》提出要依托资源型城市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多元发展和优化升级。
培育壮大优势替代产业的具体内容包括,要做大做强矿山、冶金等大型成套装备和工程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化工装备、环保及综合利用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模具、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产业发展。
此外,还要大力发展纳米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有条件的城市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支持发展生物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
“要求资源型城市的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20年比2012年时提高6个百分点。”杜鹰透露,国家发改委已经设立了一个对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扶持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已经投入了21亿,带动了社会资本共300多亿,对促进资源型城市尽早建立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许宏才还表示,中央财政对资源枯竭城市会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除了专门设立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之外,还会通过收入分享制度及其他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继续给予支持。
“随着资源税制改革的推进,这些资源型城市通过资源税能够更多地分享到一部分收入,这也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许宏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