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改遗忘的角落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简称《决定》)提出,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决定》同时指出,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这一系列措施都跟电力改革密切相关,对此,记者专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电力体制改革研究组组长武建东,请他从宏观层面解读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探讨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道路。
新一轮电改有望启动
记者:您认为,此次改革在推进上会采取怎样的步骤?
武建东:值得期待的是中央已经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三中全会特别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这就为电力体制改革确定了市场化、智能化、互动化的总体方向和框架,应该说它的实践范式仍然会吸收前三十五年改革的成功经验,即包括确定改革目标、制定总体改革方案、组织实施等多个步骤。
目前来看,实施全面新的电力体制改革时间还需要1到2年,但2013年已经是“十二五”的重要节点了,应该在“十二五”内推进电力体制总体改革,以便在“十三五”进一步完善,十年之内应该实现电力发展的重大变迁。这个改革本身也是对全球文明持续发展非常负责任的事件,所以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也将是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事件。
现有电网体制不可持续
记者:那么,您觉得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上与十年前的改革有哪些不同?
武建东:对现代中国电力史而言,打开了电力体制改革通道的战略转折点就是“五号文件”。我认为它的历史成就之一就是开辟了对中国电力体制可以实施总体改革并实现大发展的模式。自此,总体改革和渐进改革成为中国电力改革的两种模式,而实施总体改革成为历史的里程碑,也成为检验改革能力的社会标志。
每一个大周期的电力调整都需要这样的总体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新一轮城镇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发展政策,预示着中国正在进如新的电力产业和体制调整周期,目前电力体制改革需要的正是这种总体改革模式。可以预计,一、二年内我们将积极推进电力体制的渐进改革,同时也应该择机实施总体改革。
十年之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任务就是在能源领域特别是电力产业,有效解放我国的电力消费者,特别是200万大用户和3亿其它消费用户的生产力。这将实现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体制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生产力的大解放,为电力工业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提供助推动力。市场经济只有在能源领域内取得主导地位,继解决粮食问题之后进一步解决能源问题,我国市场经济的宏观架构才能从容确立。
记者:您如何评价经过上一轮改革留下的成果呢?
武建东:上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是坚持了市场化方向,推动了中国电力产业的大发展,特别是在发电侧实现了竞争。这为我们新的电力改革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撑。新一轮电改需要继续颠覆旧有电力体制的痼疾,实现13亿电力消费者与电力生产者两端对称的直接互动,积极推动占全国电力消费70%的200万大用户直接进入电力市场,积极推动3000万以上中小型电力用户开展智能网络和节能管理的重大创新,政府应该为这样的改革提供激励政策、发放有关牌照。
地方政府将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从参与改革的各个方面来看,现在有哪些积极的迹象?
武建东:电力体制的总体方案必然是以顶层设计为主,结合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实施点面协调、上下呼应的改革。从今年电改发展趋势来看,在国家能源主管机构主持下,国家电网已在电力市场化转型建设、电价管理战略等方面展开了积极改革,这都预示着国家能源主管机构主持的电力体制改革正在展开,应该说电力市场化改革只是序幕,改革终将进入主战场。南方电网也在积极推进绿色电力建设、走能源综合化利用的道路;内蒙古电力也在研究发展先进的电力生产体系。与此同时,我国有关省份也提出了省内推进“两张网”竞争,有些地区甚至也提出了大力发展地方电力网络的主张。这些改革意图和战略都值得深入讨论,任何改革都不能忽视地方的积极性,而地方的首创精神往往会成为新的生产方式。
有人认为中国改革的成功的可选项是政治单一制与经济联邦制。三中全会提出了财政体制改革的要点是“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由此意味着节能减排、能源消耗、经济增长等指标的实现需要由地方主体承担,一个分层管理的政府体系需要分布多元的能源网络支撑,这就需要构建以城市为核心的智能能源网络的新事业,国网电力公社的模式必须彻底改革。为此,应该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和电力企业的多元化试点改革和各种创新实践,今后电力改革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试点并行、总体决策。
例如,上海是中国公用事业最发达的城市,具有构建先进、新型的中国能源生产力的智慧和资源,上海电力(600021,股吧)、浦东电力、申能集团,以及以后可能设立的上海热力公用企业等可以考虑组成股份制的智能能源企业。山西如果将三分之一,即大约2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转变为燃气发电、或者改造为IGCC(整体煤气化(000968,股吧)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将改变山西能源结构的中枢机制。它需要中央政府加快解决山西气煤两权发展的矛盾,实现山西洁净煤利用,将使得整个华北地区的清洁能源利用蓝图战略成型。
记者:您认为,电力体制改革可能采取哪些模式?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技术坐标是什么?
武建东:我们应该从中国市场经济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和技术实现手段来讨论前进的道路。就电力体制改革的发展格局而言,其战略发展模式可能有三个,一是按照我国经济体系和自然禀赋的特点组建若干跨产业、跨平台的新型能源网络,实现电网企业的政企分开,实现电网管理现代化;二是保留一个经过较大转型、集中从事输电业务的国家电网,并建立其它新型电力能源集团;三是重组为多个区域性电网企业,分区运营电网业务,同时打通电力与燃气、热力、水务的集成关系。加强地方试验,试典型、分阶段、多周期地实现改革的目标。改革需要按照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配套推进、焕发产需双方生产力的原则,高效组织管理,加强地方试验,试点型、分阶段、多周期实现改革目标。
就中国电力改革的技术思想而论,电力体系确实是中国经济发展构建的最大的工业系统,但是电力改革的目的则是要使之发展为最大的智能网络,即从机械系统转变为生命系统。前者是行业性封闭、集中控制、信息流通受到抑制;后者则是开放和多元的系统,把信息互动作为天然的力量。因此,机械系统适用的调控原理,与智能网络所需要的原理本质上冲突的。当电力成为一个巨大的智能网络之后,意味着工业社会和现有文明发生了变迁。依据机械系统的原理反对电力体制改革、包括国家电网转型的论点是跛脚的,忽视了我们处在信息革命的时代。
我们不能把电网当机械系统来对待,而应该当作生命系统的智能网络来对待,这应该是中国电力改革的技术思想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