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进山:气井无人值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2月16日,江汉油田采气厂建45井组值班室,班长朱捷轻点鼠标,建评7井和建35-3井的油套压数据,清晰地显现在电脑屏幕上,他将数据记录下来,汇报给勘探开发技术中心,技术人员据此对气井进行动态分析,优化生产方案。有了这套远程无线传输监控系统,职工再也不用颠簸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偏远的建评7井巡检,坐在屋里就能知道它的动态,真正实现了无人值守。目前,该厂已有9口井实现无人值守,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
远程监控安全生产有保障
江汉油田采气厂的采气井站多分布于偏远的鄂西渝东深山中,山高路陡,自然环境恶劣。建评7井较为典型,位于海拔1700米的深山中,周围两公里内几乎无人居住,从最近的管理站到该井,开车至少需要两个小时,生产生活物资保障困难。特别是进入冬季,大雪封山,道路结冰,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对类似这样的偏远井,该厂以往主要采取每月定期巡检和特殊时段加密巡检的方法,并与当地村民签订看守协议,请他们代为看守。半年前,该厂信息部门开始利用现有的物联网相关技术,自行设计远程无线传输监控系统。如今,气井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安全更有保障。他们还自行建立了独立的无线信号发射系统,专供建评7井与建45井无线通信。井场上的生产数据和检测画面信号通过这套系统传送接受,信号稳定无延时,现场画面清晰。
该厂的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紧急切断阀等设备,会在管网泄漏或生产不正常时,发出紧急信号并传输到值班室,值班人员远程操作,就可以迅速切断井口阀门,即使人员不能及时赶到生产现场,也能确保周边安全。这套远程无线传输监控系统不仅可以对井场情况进行监控,而且可以自动生成气井参数动态曲线图,为‘问题气井’诊断提供依据。
风能太阳能互补发电清洁环保
离建评7井井口5米远,一台风车不停旋转,风叶将流动的空气转换成可利用的电能。井场空地上,一套支架托起一排太阳能电池板,正不断地吸收太阳能。“这套风能和太阳能互补式发电装置,设计发电功率为200瓦,能满足此套无人值守系统的供电需求。”肖军民介绍。一直以来,江汉油田采气厂将实现清洁生产作为气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引进、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该厂技术人员和设备厂商多次到海拔高、风力大、日照时间长的井站现场踏勘,通过可行性分析,决定利用风、光在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上互补性强、稳定可靠的特点,为井站供电。该厂利用井场可再生自然资源,不仅实现了气井生产环节的“低能耗、零污染”,而且节约了可观的生产成本,为建南气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智能化扩展减员增效
一个单井点,要实现正常生产,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4名工作人员参与现场记录数据、设备维护等工作。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以来,该厂陆续抽调了1/4的员工支援示范区建设,这导致建南气田一线员工一度紧缺。肖军民说:“现在,井场实现视频监控,1个井站就减少3名员工,年节约成本20万元。”目前,该厂已有4个井站的9口井实现无人值守和远程监控,节约人力成本80万元。该厂在井口原有压力表的下方,安装防爆传感器和压力变送器,测压元件把感应到的天然气压力转变成标准的电信号,通过无线通信收发系统传输到集中管理站值班室的显示屏上,并转化成数据以供采集。该厂还在井场边安装了一个从不“打盹”的电子眼,时刻监视井场的每个角落,电子眼上的红外线有着超强的穿透力,即使在大雾天气和夜晚,也能将井场四周的动静清晰地拍摄下来,及时传输到显示设备。目前,该厂正在推广无人值守设备,力争早日实现气田数字化、信息化、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