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被“揠苗助长” 智慧城市是否本末倒置?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概念炒作作为资本市场发展的一种"新玩法",一方面意味着市场未来走向深入挖掘,另一面则仅仅是市场炒作的借口,甚至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幌子。而大数据自从2011年名声鹊起后,便被外界贴上了一张"救世主"的标签,它就像似一股春风般荡漾着科技巨头和创业者的心。随即,盲目推崇与过度崇拜让大数据在"概念炒作"中愈走愈远。
小心,大数据正在揠苗助长
2012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率先在全球启动2亿美金大数据国家战略。今年年初,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宣布将注资6亿英镑,发展8类高新技术,大数据独揽1.89亿英镑,远超其他高新技术。面对这波趋势,中国跟进并不慢,旋即2012年被称作中国的大数据元年。在喧嚣的年末,大数据产业园、大数据日、大数据专委会、大数据专业、大数据实验室和各种大数据峰会接踵而来。物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和大数据彼此抱团取暖,来抵消决策者对层出不穷新概念的审美疲劳。其实,大数据还只是在民间热。相比起物联网和云计算,它在国家最高层面上获得的关注和实质支持还颇有不如,至少,政府目前仍未出台相关政策与重金扶持。
根据IBM的说法,大数据有4个V:Volume(体量大),Velocity(快速化),Variety(类型杂),Value(价值大)。IDC预计,到2020年数字宇宙的规模将高达40ZB。这些诺大的数据对创业者来说是寻宝图,对科技企业来说是满地黄金。笔者认为,看似庞大的数据量可能没有那么大,其中所蕴含的价值也许更没有那么大,就好比在一推沙子中挑出黄金,金子未必有,而挑出金子这个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也许早就超出了金子的价值。
另外,大数据不见得所有企适用。首先这些企业要拥有大的数据,比如金融、大型零售企业、房地产、电信等等,想要拥抱大数据,还需从自身情况出发,需要最好的技术。大数据并非"神秘",它擅长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如果企业该做的事情没做好,别指望大数据能帮忙。
大数据炒热之后,很多企业立马布置大数据战略,其中阿里动作最快,在市场一片繁荣景象的带动下,一些所谓的大数据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了出来,各类以大数据为主的股票在股市一路红灯,企业间的IPO不断上演。然后这种繁荣的背后,企业的盈利情况却被忽略。据笔者了解,在当前数据宇宙中很多有价值的数据,都是基于文档的未被标记的非结构化数据,人们对这类数据的识别、处理技术的研究刚刚起步。但市场中所谓成熟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却普遍是基于有效数据标识来采集用于分析的数据。根据这种方法,有些数据因为无法识别所以不能被标记,因而不能被视为有效数据,在用于分析前,它们就会被抛弃。这一问题导致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就这样丢失了,完全没有被利用。
此外,大数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个新鲜事物,即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2%,到2016年全球大数据技术和服务市场总额也就是240亿美金左右,不切实际、一窝蜂地上大数据项目不应鼓励。明明不算大数据,要装成有,从赚钱机会上来看,大数据还没到"满地是沙子、满地是金子"的时候。
智慧城市是否本末倒置?
自从"大数据"被炒作以来,就与物联网、智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大数据被认为是构建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支撑。目前,从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来看,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范,智慧城市的快速复制和规模推进受到了影响。
各地各部门各搞一套信息化系统的现象普遍存在,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化孤岛,城市基础数据难以共享,集成很难,无法发挥信息融合的综合效应。从运作模式上看,部门横向协同难,很多信息化工作往往是技术上容易解决,但机制体制上难以实现。信息公开是大数据的主要基础内容,大数据时代,要求数据的开放,而且数据的开放,不仅仅是过去讲的信息公开,信息公开可能是一个一个点的信息公开,而数据的开放是数据库的开放,是个片、面的开放,需要把数据公开推进,只有公开才能交流。
此外,智慧城市虽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市场开放过程。近几年来,一些打着"低碳地产"、"智能建筑"牌坊的概念地产不断出现,对于某些房地产商来讲,只考虑到直接市场利益,利用智慧城市概念大规模圈地"造城",将智慧城市当做其"拿地模式"与市场扩张的工具,从这个方面来讲,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的地方政府也有可能会因为政绩驱动,将智慧城市的建设"大跃进"。
为什么一个新鲜概念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还是智慧城市的从业者们依旧信奉技术主导思维。智慧城市虽是众多尖端新兴技术的集合体,技术是智慧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支持手段,但它并不是唯一。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技术虽然存在各种不足,但是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更多的是缺泛创意,大部份地区的规划建设还处在"人云亦云"的状态当中。而且,市民才是城市的主人,一个由机器与技术构建的城市完全是漠视人的价值与存在感,忽略人的主体性,智慧城市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城市的技术有多先进而是更多的以人为本。
大数据时代,数据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战略、世界观和文化。即使今天没有大体量的数据,还是可以尽可能自觉、客观、全面地测量世界,为未来的大数据实践做准备。大数据时代,要求推广和树立数据文化,一切用数据说话,而不是用大概、差不多或者是人云亦云,或者是用现成的结论去做出判断,脱离了当前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