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源与新技术,物联网的应用与隐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你可曾想象过,一个普通的早晨,光是出行的上班族就能产生多少数据?从交通方式到早餐偏好,从出门的准备时间造访的手机网页,仅仅是对大数据的想象就已无边无际,何况是如何应用。早在大数据掀起浪潮的2012年,代表美国政府的奥巴马就说过,大数据会是未来的石油,甚至在2009年就已经对智能电网展开投资。而大数据也从无人理睬的科技大梦,一步一步转化为世人传唱的科技信仰。
何谓“新技术”、“新能源”?
从马云的演讲内容“未来的技术发展基于新能源,那就是数据”、“原来的机器吃的是电,未来的机器吃的是数据”,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断言,马云口中的新能源——人类第一个凭自己创造的资源——就是数据。然而空有资源却没有应用能力,就像有了煤炭却少了蒸汽机一样,因此代表移动运算和云端科技的新技术,也就成为一个必然的存在。根据马云对新技术的说明,以及阿里巴巴CTO张建锋的演讲,我们可以确定,新技术包括了云端计算、人工智能、移动操作系统跟平台。新能源与新技术若成功结合,就是物联网的时代,也就是马云不只一次提到的,大数据“三十年的应用革命”。
值得一提的是,郭台铭在受邀出席杭州云栖大会时,替大数据下了五字脚注:“事前诸葛亮”,并说明若每个工厂都搜集运用这些大数据,鸿海就能成为更先进的公司,拥有更精准的管理,甚至预测未来,比如提早汰换掉即将疲乏的探针。郭台铭相信,大数据正是能确保像鸿海这样巨型的公司不会轻易被中小企业联盟打群架扳倒的保障。
结合新能源与新技术,“智慧”带来的节能效应
科技业巨头对物联网早就趋之若鹜,深深着迷于穿戴设备的随时、随地、随身三个特性。2015年,市场产业研究机构IDC就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的终端设备将超过295亿个,产值将达1.7兆美元,其中亚洲就将拥有营收市场的51.2%。今年,作为智能家居小帮手的Amazon Echo被认为是突破性产品,随后,耗电只有万分之一的被动Wi-Fi技术的开发,势必将对物联网市场有进一步的影响。
物联网多不胜数的应用领域中,至少有三项与节约耗能有关,包括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电网。智能电网与节能最直接相关,也是各国政府的现在进行式,日本预计将在2030年让智能电网普及;台电于2010年发表为期20年的智能电网推广计划。若是如此,电力工业势必将受到大数据的剧烈影响。若智能电网成功普及,供电不稳定的再生能源发电,将有机会角逐更大的市场占比,区域供电系统将在整个电网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医院等绝对不能断电的机构,更能享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备用电源。同样与节能高度相关的智慧城市,还多处在试验阶段,韩国仁川的松岛新城已经将租车YouBike化、出租车Uber化,行控中心更整合GPS和市区监视器来打击犯罪,未来目标更是要网络无时无刻无所不在。
事实上,在云栖大会当天,以阿里云超大规模计算系统的“飞天”作为决策中枢,“杭州城市数据大脑”正式上线,并展示了今年三月智慧调配交通的结果,提升市区车辆11%的平均速度。阿里云的人工智能ET也于今年八月正式推出,目前具有语音互动、交通预测、图像影像识别的能力。同样地,人工智能这项新技术在更多新能源的滋润之下,学习能力与预测能力必能持续飙升。
值得思考的两项议题
然而,随着新技术与新能源的高速发展,美梦背后的阴影也开始引人注目。遍布日常生活的物联网终端设备,代表着需要更多芯片、更多驱动芯片的电能,以及更多云端的储存空间和计算需求,更低价的终端设备也代表着设备持有率的增加,这些都会降低智能设备真正为我们省下的电能。目前美国IT产品与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已经相当于总耗电量的10%。另一方面,能源效率的提升并不代表能源的总消耗量将下降,因为人们使用设备的习惯也将随着新科技的问世而改变,就像过去LED灯泡本来能节省大量电能,但情境照明却增加了社会对照明的需求。智能型手机问世以来,电池容量不停往上调升,行动电源越来越热卖,上述情况暗示着日常用电需求的增加,其他像是需要充电的耳机、能调色的玻璃窗户、上述的Amazon Echo皆可算作改变习惯而增加总耗电的一例。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则是个人隐私的安全性。越来越多智能设备能互相沟通,并将讯息上传云端,也就意味着个人资料越来越随手可得,所谓的“被遗忘权”就越加难以实现。事实上,已经有机构在尝试找出个资的价值,伊利诺大学的Cloudsweeper服务替Amazon、Facebook、Apple的密码重设信件分别估价为15、5、8美元;在趋势科技的报告中,个人健康状况则值59.8美元,社会安全码值55.7美元。在某些情况下,个人资料的泄漏可能无伤大雅,然而,在特定情况下,取得数据将造成更大的伤害,比如私密生活的相关记录、法官或政要人物等特殊身份者的所在位置,甚至是其家人的所在位置与生活习惯。仅仅黑客就能利用物联网下的小型连网摄影机,对特定网域发动大规模阻断服务攻击(DDoS)。尤其若一国政府决心以此科技监控国民时,政府的权限界线就会变得模糊。
在新能源跟新技术的推动下,万物联网的时代稳步来临,软件的安全性也日益受到重视。机器人、生化科技、人工智能等科技失控议题,早已成为热门创作题材。但就像历史一再回放的桥段,新技术、新能源被引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后,必然会有段适应期。工业革命时期,空气污染与恶劣的劳工环境就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核能发展期,也因为美国三哩岛事件与前苏联的车诺比电厂事件,使得发展一度停滞。其实,我们不该让未知的恐惧阻碍科技进步,而是要善加利用这份恐惧,事先看清风险所在,才有机会防范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