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数据不再是无用信息!稻米影像生产履历,一部从产地到餐桌的微电影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提到东部米乡,多数人联想到的可能是池上、关山或玉里,距离伯朗大道只要8分钟车程,且可耕地面积比玉里还大的花莲富里,很容易被忽略。
但从今年开始,富里有一项创举。当地稻米品牌“天赐粮源”产销班的农友们,从30岁的青农到70多岁的“高年级生”,纷纷拿起手机下田,学着在自己的农地上拍照、上传app、用网络语言记录农事。
最后,一张张天然未修图、由农友掌镜的稻米生长史,在资策会的“神农一指收”云端建档,再输出成影片,透过LINE、Facebook传送给亲朋好友,成为富里推广观光的新武器,而这些改变,也让以小农为主的富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利用影像记录稻米产地认证标章的地区。
富里农友刘向兰用神农一指收app做影像记录。
“天赐粮源”与“神农一指收”的良缘
改变的原点,要从“天赐粮源”的创办人、青农钟雨恩说起。2011年,刚完成硕士论文的钟雨恩,因为父亲生病,被家里叫回乡帮忙,当时,产销班刚营运,只有7个农友、10公顷面积,他回忆,“一开始很排斥回来,内心很挣扎,想说先回来一年就好,没想到愈来愈投入,最后无法抽身。”
钟雨恩和几位青农合力,在富里旧糖厂前的山谷草地办起音乐节,取名为“谷稻秋声”,找来舒米恩等人献唱,趁人潮推广农产品,他们也和工研院合作,发展稻米加工产品,一步步取得年长农友们的信任。随着“天赐粮源”产销班耕地面积扩大一倍,农友成长至30多人,他们开始想帮“天赐粮源”做富里产地认证,也因此接触到了资策会的神农产销平台,进而成为第一个利用影像记录稻米产地认证标章的地区。
“神农一指收”已推出三年,从研发、维护到宣传,由资策会一个15人左右的团队负责,它可让农民记录田间工作日志、肥料和防治资材资料、上传照片、GPS定位纪录,将生产历程可视化。
过去这款app多用在地瓜等经济作物,包括瓜瓜园、庆全、永龄农场等农企业都是使用者。透过云端进行田地的溯源和管理,系统弹性大,可根据管理者的需求更改设计,透过照片记录、传感器逐渐累积的数据数据,可再回馈到生产过程,改善制程,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保存期限。
资策会创研所项目经理吴惠雯是神农一指收app的营销大使,半年来跑了花莲不下十次。
相较于单纯的地瓜,稻米的推广之路辛苦许多。负责营销“神农一指收”app的资策会创研所项目经理吴惠雯说,“很多长者的手机都还是2G,大家都笑我们是白痴。像我们刚开始,很难跟农民说你这土壤太肥了,他会说你又不懂。”
一直到前年底食品安全风暴爆发,民众急着想知道每天吃下肚的东西从哪里来,才让这app逐渐打开知名度,也让年长农友开始愿意学习。
“我们目前做到的第一步,就是农民愿意把他的东西拿出来,要让他们知道这确实会带来改变。」吴惠雯也观察,「拍照让每天的田间记录变成一件好玩的事,最后还能和亲友分享影片,农友会觉得不像是在工作。”
除了影像生产履历外,农友更关心如何卖的问题。吴惠雯说,资策会下一步计划在app增加在线订购功能,目前在富里乡公所也有一个“富里好米”的网站,可以看到所有做产地认证和影像溯源的农友,随着一天天、一期期稻作累积的产地田间照片,“未来,透过在线订购,把旅游信息带进来,让富里被看见。”
目前,在资策会的神农产销平台上,有3225个农场、3560位农友,透过云端服务机制,管理耕地面积达2164公顷,相当于83个大安森林公园。从地瓜、米,下一步是茶,也将纳入神农平台中。
钟雨恩本来的志向在长照政策领域,回乡务农完全不在他的生涯规划中。
“农业大数据听起来很炫,但没有人知道,拿了这些数据要做什么?”这也是农业信息走了60、70年,仍然无法有效转化成实际效益的原因。吴惠雯,资策会做系统端,目前倾向跟农企业合作,“他们才知道要数据做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对农民有意义的。”
“青青稻浪、结穗的朝露、土质好白鹭鸶也知道,”农友们在每天的app纪录页面上,一指一指写下浪漫的话,钟雨恩说,“我们以前真的很认真在记录这件事,但消费者也看不到,除了一迭厚厚的纸,什么都没留下。”现在信息化了,除了累积数据数据,最有价值的,更是透过影像,建立消费者对产地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