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创新,从企业内部创客环境做起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物联网追求创新,因此创客(Maker)一词,又被风风火火的讨论开来,各种新创中心、育成单位、加速器也跟着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只是,在创客创业风潮过程中,企业除了思考如何透过服务创客以获取收入之外,是否曾经想过,企业内部如何运用创客精神,改善企业自身的创新精神呢?
其实,高手在民间,企业中往往也有许多身怀不同技艺绝学的同仁,为了追求稳定的生活,所以从事着与自己兴趣不尽相符的工作,然后在温饱之余,才会投入自身的兴趣领域。而在兴趣领域表现活跃者,可能就会成为知名的创客。
资深创客的李玙认为不管是实体或是精神、文化、艺术领域,只要愿意投入实作,都可是创客。柴火创客
“只要愿意动手解决问题、或是实现想法创意,不管是实质的开发装置、制造设备,或是投身人文形式上的艺术创作、知识探讨、观念推广等项目,其实都可以称为创客。”聚焦于研究先进科学技术和推测性设计领域、曾与欧洲和航天,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核能及其他各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合作,目前以设计师禾新媒体艺术家自居的李玙,在2017深圳Maker Fair的论坛演讲中如此表示。
也因为李玙多元领域的表现和成就,让参与学员对她如何创造经济收入来源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主持人在开放学员提问前即已表示,可能大家都最想了解的是李玙如何实现其创客领域的“营利模式”。
而现场学员在提问时,先说明了自己和李玙在思想上、工作上的许多相同之处,当大家以为提问者只是在表达认同感的时候,提问者话风一转,提出真正的问题:“请问妳是怎么挣钱的?”,原来拐了一大圈,重点还是在创客如何获利的问题。
所以,企业应该思考的是,与其羡慕创客如此富有创新精神和实作能力,不如在企业内部营造合适的创客环境,让身怀不同技艺创意、愿意实作解决问题的同仁,充份展露其能力特质。然后企业再从员工杰出的表现中,再去尝试将企业内部的创客能力,如何运用在自家的产品、服务中,或是融合到企业文化价值延伸之上。
最善于运用员工创意、并且将员工创意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3M,以“15%哲学”鼓励员工在85%的工作时间之外,将15%的时间投入个人想法创意的研发。而其“便利贴”产品的传奇故事,也曾经是所有企业鼓励内部创新的研究案例,以及企业文化的参考指标。只可惜,有志者多,而竟成者几希。原因出在根深蒂固的企业经营思惟。
在公司内,大家的工作就是专职专任,工作任务被赋予了量化的KPI、或是责任制。极度压缩成本、设法从价格竞争力中去挤压出利润空间,慢慢的形成了恶性循环。当企业内部一切以“工作目标”为原则,在无法达成工作目标时,当然不用高谈阔论“鼓励内部创新”的理想了。
在高度的工作压力下,为了转换情绪、放松心情,所以才会有不少人会在工作闲暇之余,投入创客行列,希望藉由个人兴趣的实现,来追求自我成就。
那么,企业要如何善用员工的创意呢?关键在于,鼓励员工发挥创客精神,绝不能够限定范围。另外,鼓励创意,不能默认领域和目标;再来,企业内部创客策略的重点,应是单纯鼓励员工发挥创意,当好创意出现时,再来思考如何利用创意增加价值,而非精省成本。
举例来说,如果同仁投入的研究创作领域,恰好和公司的现有产品线有关,自然可以考虑将其转化成商品;如果同仁专精于文青类的文创设计,是不是可以协助将其转化成公司的文创赠品;是不是能逐渐形成为外界称颂、敬重的企业文化?改善有形的企业产品服务固然重要,而无形的企业文化价值,更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重要资产。
此外,企业内部也开始出现“产品众筹”的运作模式,当产品概念成形时,透过众筹平台去检验产品是否受到市场关注与喜好,决定是否推出上市,这也是企业鼓励内部创客精神的价值兑现方式之一。
总之,企业若想要塑造多元化的企业文化,或吸纳多元创意,为企业的产品开发基因,注入更多可能的优化改造,那么,鼓励员工发挥想象和创意,激励企业内部的活力,就会累积成为前进的动力。毕竟,企业内部所拥有的可用资源,除了寻求与创客对接的机会外,若能提供给员工作为创意发挥之用,是否更有一兼二顾之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