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石墨烯300亿市场如何冲击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这是一款外表普通的手机,静静躺在黑色的绒布上。
但实际上,它的高科技含量非同一般——参与生产这款手机的无锡爱维特信息技术公司CEO张婷告诉记者,这是全球首款双层多点石墨烯触控手机,采用的是全新的石墨烯材料显示屏。石墨烯的许多神奇特性,让它具有低碳环保、材质坚硬、清晰通透及触控灵敏等特性。公司今年首批试产了两千余台,并在淘宝进行网上销售,已经基本销售一空。
“很多人认为,石墨烯产业化的时间还早,我之前就讲过两到三年见成效,现在更明确地告诉大家,产业化大发展的时机到了。”在12月18日举行的无锡市加快推进石墨烯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创始院长、石墨烯产业发展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冯冠平教授如是表示。
当天,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国内设立的首个石墨烯产业发展园区落户无锡,无锡为此专门发布了《无锡石墨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而就在此前一天,山东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济宁揭牌成立。泰州、重庆等地,也纷纷上马了自己的石墨烯项目。
一个新兴产业,为何引得地方如此重视?一块小小的石墨烯,到底蕴藏着怎样的财富密码?
抓住神奇材料,无锡画出蓝图:2020年规模冲击300亿
什么是石墨烯?
“石墨烯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薄、最坚硬的物质,把20万片石墨烯薄膜叠加到一起,也只有一根头发丝那么厚,但其硬度却是钢铁的200倍。”惠山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石墨烯产业正以其颠覆性的材料性能引领新一代技术革命。
自2010年两位英国科学家因发现石墨烯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石墨烯”一直就是经济界的一个热词。而无锡的先发优势在于,从2010年以来,无锡以深圳清华研究院在惠山设立的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为主阵地,一批海外顶尖研发人才纷纷前来“安营扎寨”。惠山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秦建亮介绍,在园区内格菲电子、第六元素,两家公司核心研发团队全部来自全球石墨烯应用研究领域最权威的机构美国德州大学Austin分校。近日,由格菲电子、第六元素两家公司参与研发的国内首条年产3万平方米的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生产线正式投产,标志着石墨烯的产业应用在无锡已经开始迈出坚实脚步。
这一切,成为无锡吸引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眼光的重要原因。“这么说吧,石墨烯有望拯救目前的很多产业。”一位专家表示,用了石墨烯,未来的手机就再也不怕摔坏或者进水,还能够随意折叠;利用石墨烯将有可能生产出充电快、电容大的超级电池;至于在半导体、光伏领域,石墨烯更是大有用武之地。
记者拿到的这份《无锡石墨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清晰画出了未来产业的蓝图:无锡石墨烯产业将重点发展微电子、超级电容器、透明导电薄膜、导热材料、复合材料、超级催化剂、电线电缆以及环保产业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推广,规划形成以惠山经济开发区的无锡石墨烯产业发展示范区为核心,其他有关地区为支撑的“核心区—支撑区”的空间格局与产业分工体系,到2015年,区内的石墨烯产业规模将达到50亿元,到2020年,将实现300亿元的产业规模。
群雄纷起,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隐患?
今年以来,石墨烯产业在各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据悉,宁波市设立了“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开发”专项资金。专项资金每年安排3000万元,三年共9000万元,用于支持“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开发”实施单位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试制推广等各项应用。10月份,由中科院与上海南江集团合作投资5亿元的大面积单层石墨烯薄膜生产线项目正式落户重庆。此外,吉林等地也在积极发展石墨烯项目。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表示,“各个地方扎堆上马石墨烯项目,极有可能在市场需求还没有打开之前,就会形成产能过剩。”
接触石墨烯行业仅半年的惠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沈伟良对这个行业有着清醒的认识:“一个企业最终能不能成长和产业环境息息相关,我们这里也是刚刚起步,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石墨烯产业方向单一,产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石墨烯一旦实现产业化,其规模至少在万亿元以上,但问题是石墨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产业链的基础在应用。有关人士提出,要在整个无锡形成石墨烯产业化的应用链,比如在江阴依托新材料、重大装备、新能源等,重点发展石墨烯在复合材料、太阳能电池等方面的应用;在宜兴依托环保、高端电缆发展石墨烯在污水处理、触控等方面的应用;锡山区是全国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基地,可以借此发展石墨烯在锂电池、电动车等方面的应用;在新区、南长和北塘,依托传感器、集成电路等,发展石墨烯在信息通信、储能器件、显示等方面的应用。
“石墨烯要从研发做起,逐步推动产业化,产业走向是乐观的,但的确还需要时间。”这次来锡的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李义春说,近期国内将会发布石墨烯行业标准和专利标准。由于技术上并不落后于国外,明年将会发起成立国际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谁抢占了技术的制高点,谁就有更多话语权。”他最后一句话显得格外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