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的正确打开方式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医疗卫生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大医疗机构纷纷开始使用一些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系统已成为了各大医院的“标配”,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医疗机构可以坐拥 “智能化”?
答案是未必。事实上,在依靠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医院的过程中,各大医疗机构依然亟需解决患者个性化的就医体验、流畅的临床路径、高效快捷的医院管理流程等现实问题。如何克服各类医疗设备系统的排他性,如何打破医院各科室之间、各医院之间的信息壁垒,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智慧医院的建设成效。
在广西,有这样一家医院,2017年进军“智慧医院”,短短两年内即实现年门急诊77万人次、年手术量1.3万台、年出院3.2万人次,一举成为区域智慧医院的标杆。
这家医院是怎么做到的?其在智慧医院建设中有哪些突围之术?
近日,由健康界联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办,飞利浦大中华大力支持的中国标杆医院学习之旅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场在南宁举行。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罗杰峰在谈及智慧医院建设的经验时表示,建设智慧医院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只是限于医院内。现有技术已具备打破患者信息壁垒的能力,医院可通过对患者数据的整合,持续追踪患者治疗康复效果,加强疾病与健康管理,使患者利益最大化,让科技不止停留在流程的优化上,这才足以称之为“智慧”。
打破行业信息壁垒势在必行
2019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医院智慧评估标准体系的通知,明确了对医院智慧服务进行分级管理,以智慧系统互联互通,形成有机的整体,并指出要在一百个城市开展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试点,建立信息化为支撑的远程医疗系统、远程教育系统,为患者提供连续一体化的诊疗服务。
然而,由于各医疗机构间的数据系统彼此封闭,各医院依然处于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之中,这就严重阻碍了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相互转诊,以及居民电子病历、健康档案、患者购药等信息互联互通。以卒中为例,中国虽然拥有大量的卒中患者,但绝大多数的患者信息处于非结构化状态。脑卒中相关数据分散在不同科室和系统中,就像一座座信息孤岛,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临床和科研价值。
现在医院基本上都只是开放手术,而不愿开放数据。智慧医疗要真正实现,数据共享是其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怎么办?从信息角度来说,“大数据+人工智能”是最有可能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的工具。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助力下,优质医疗资源得以实现在社会成员之间更大范围的共享,有助于改善国内医疗资源不足和分配失衡的问题,能让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也享受到一线城市优质的医疗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