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让分级诊疗更有可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当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医疗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智慧医疗是一种崭新的信息技术,在传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前提下进行了革命性地升级。
实现分级诊疗,医改就成功了;做好智慧医疗,分级诊疗就有望了。
前半句,是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说的。
今年3月8日全国两会期间,他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说:“分级诊疗制度是新医改以来推行的一项重大制度。某种意义上说,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之日,乃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成功之时。”
后半句,是在刚刚发布的报告《以智慧医疗为医改抓手建立融合共生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下文简称报告)中读到的。
报告由健闻智库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合作撰写,历经两个月余、访谈了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与企业的近20位专家学者,实地调研了包括飞利浦星云三维影像后处理平台、智慧重症信息系统平台等在内的10余个前沿应用案例,最终在第二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发布。
2009年,中央政策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2015年,又提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远程医疗、分级诊疗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然而,到目前为止,成效并不明显。马晓伟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前的情况仍然是“大病小病涌向城市大医院,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
报告用实际案例展示了智慧医疗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从而成为推进本轮医改的切实可行的抓手。
讨论案例之前,首先让我们明晰一个概念:什么是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在中国的三大核心应用场景
按照报告的归纳,智慧医疗是医疗信息化、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等一系列概念的演化和升级。
1999年,中国已开始倡导医疗信息化建设,旨在建立完善医疗机构的信息管理体系,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2009年,中央提出“远程医疗”,这是医疗信息化技术的重要应用。
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医疗元年”,大批医院体系之外的市场主体开始“杀入”医疗市场,一度喊出“颠覆医疗”的口号,被视为医疗健康市场的“野蛮人”。
然而好景不长,2017年前后,第一轮互联网医疗泡沫宣告破灭。倒下的“野蛮人”们开始意识到,医疗市场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市场,互联网企业必须与传统医疗机构、医药企业与医保单位紧密合作,才能取得发展。由此,“颠覆医疗”悄然转化为“拥抱医疗”,“互联网医疗”也逐步演进为“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在技术、机制两个层面突破了互联网医疗的局限:在技术上,智慧医疗充分运用了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传感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使用,远远超越了传统互联网的范畴;在机制上,智慧医疗强调以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医疗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实现融合发展,而非替代和颠覆。
报告提出:在理念上,智慧医疗可以定义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实践,是传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革命性升级。
在实践上,当前智慧医疗在中国的核心应用场景包含三类:1)覆盖医疗机构内部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体系;2)连接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医疗机构之间的远程医疗与分级诊疗体系;3)医疗影像AI辅助诊断、医疗机器人与AI辅助临床医疗决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