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福田智慧交通建设将在2020年3月完成设备安装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年来,福田中心区作为深圳的窗口,因道路投入使用久、承载行驶量大、道路品质下降严重,亟待依托智慧化建设挖掘现有交通设施的潜力,提供安心、舒适、愉悦、智慧的出行服务体验。因此,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以下简称“综合提升工程”)于2019年正式实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福田区高质量完成了总长33公里、覆盖35条内部道路的综合提升工程,该工程力求实现“一次整治、长期安宁”,全面提升中心区整体环境。据悉,本轮福田中心区综合提升工程的智慧交通建设对标国际先进城市,建成后的福田中心区品质出行街区将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本轮建设将在2020年3月完成智慧化设施的安装,4月进入系统集成调试,6月份正式上线试运行,逐步提供全方位服务。
令人欣喜的是,此次综合提升工程不仅仅是道路的翻新改造,还以“体验的革命”为主线,通过设施、管理、服务的智慧化升级,重塑中心街区的未来角色以及城市中的人车关系,推动福田中心区的城市生活和政府治理双双迈入“体验时代”。建成后的福田中心区品质出行街区将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打造“安全舒心”的慢行体验
据介绍,福田区综合提升工程以打造“安全舒心”的慢行体验为主,向出行者提供安心、畅通、包容、舒适的慢行空间。通过车辆动态限速管理、慢行安全主动预警、行人过街信号优先等措施,实现快慢有序,人车分离,打造“零高差”“零事故”连续无障碍慢行空间。
措施1:“限速标志”升级为“动态限速标志”
福田中心区呈现多元的片区性出行特征,文化服务、办公服务、居学服务片均存在对高品质慢行出行的需求,因此,福田将所有道路的限速标志升级为动态限速标志,实施“进入区域-<区域内通行-<接近目的地”的逐级降速,兼容未来分时段、分区域的动态限速管理,以慢行需求特征为导向,对道路空间和路权进行动态管控。
如在上下班、上下学、商务出行的高峰时段,将道路限速动态降低至10—20公里/小时;非慢行出行高峰时段,道路限速恢复40—60公里/小时。并在福中一路黄埔中学路段、中心书城段、少年宫段等慢行集中路段设置动态测速装置,对机动车超速行驶行为进行警示。
措施2:按“过街特征”实施“过街方式”
目前,交叉口存在行人过街等待过长、等待次数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福华一/民田、福华三/民田路口,根据人流密度的大小,按需采用“对角线过街”的组织方式,慢行高峰时段,会向行人提供绝对通行时空路权的方式,提高慢行效率,而在金田/福华三等6个路口,根据早晚高峰、平峰、夜间等不同时段的行人过街流向,实施“慢行轨迹跟踪”“慢行绿波”的先进技术,使行人过街平均等待时间下降约40%,实现过街效率最大化。
措施3:新型“地面红绿灯”应对“新型行为习惯”
早晚高峰时段,平均每个路口转向车辆与过街行人之间的冲突超过1500次/小时,存在显著安全隐患。尤其是“低头族”越来越多,这种隐患就显得尤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在福中一/益田、福华三/民田等10个交叉口布设新型“地面红绿灯”装置,提高过街行人的注意力。
在民田-福中一、民田-福中路等4个学校周边路口,则实施“步态和行为识别”AI技术,检测老年人、儿童过街需求,自动延长清空时间,提高安全指数。
打造“高效便捷”的共享体验
为给市民提供高效、全息、探索、有序的出行服务,福田区积极支持定制巴士、需求响应巴士、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等服务的多元化包容发展,打造高效率、全息化、可探索、优秩序的绿色出行服务完整谱系。以信息服务的数字化、动态化提升,满足更加多元的信息服务需求。
措施1:缩短公交到站间隔,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
大数据显示,福田中心区公交车日均到站间隔在5分钟以内的不足24%,5—10分钟的24%,10分钟以上间隔接近41%,线路层级与出行距离存在错配问题。
基于此,本项目在中心区开展MaaS(出行即服务)试点,打造福田生活智慧微枢纽,撮合公交出行与其他交通服务的“班次级”衔接,弥补公交可靠性、候车时间长的短板。同时,撮合交通出行服务与城市生活服务。
措施2:适度发展共享交通,降低对私家车的依赖
中心区公务及商务对交通出行需求一直很旺盛,停车资源较为紧张,市场上在分时租赁方面尚未形成有规模的运营企业,亟须在有限的设施空间基础上对共享交通进行潜能。
因此,未来将利用路外停车场,围绕交通枢纽、商务办公区、商业中心适度发展分时租赁,为商务和公务出行提供高端个性化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私家车的过度依赖,以及对道路和停车资源的占用。
打造“文明优序”的在途体验
综合提升工程将逐步建设“聪明的车+聪明的路”,重塑城市交通人车关系。超前部署车路协同路侧终端、视频AI监控等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同时在每个灯杆上预留了5G微基站安装接口,在各路段预留了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管道资源,建成可调节、可对话、可服务的智慧道路。
通过平台对接车载终端,拓展在途车辆信息服务,实现行车有序、停车有位、用者自付、主动管理。通过全息感知进一步实现城市空间在行人、自行车、机动车之间的优化分配。
措施1:机动车全轨迹跟踪无死角
中心区私家车路内违章停车、出租车及网约车违停现象普遍存在,随意上落客影响交通通行和公交进站。
本项目通过视频AI监控技术,实现对出入福田中心区及过境车辆实施无死角轨迹跟踪,为未来拥堵收费、超低排区收费、停车价格动态精准调节等精细化的需求管理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措施2:路外停车泊位预约领风尚
通过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区域路内外停车泊位动、静态数据“一张图”;路内停车泊位、经营性停车场停车泊位,以及公建配建停车场停车泊位均须纳入预约管理,引导建立主动出行管理的习惯,促进小汽车使用从“任性、低效”向“主动出行管理”转变;建立福田中心地下停车场导航系统,实现室内外导航一体化,现支付、导航切换“双无感”。
措施3:共享单车监控治理无死角
中心区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严重,步道范围内取还占比超过60%,侵占慢行公共空间严重。针对单车管理问题,本项目通过复用智慧路灯杆的视频监控,建立共享单车监管电子围栏,通过单车正+负面清单相结合,实施总量控制与秩序治理。
措施4:车路协同示范试点促创新
该部分将在中心区六横四纵的21个信号路口布设车路协同设备,实施道路限速动态管理,全面提升安全预警能力,依据车辆行驶状态和路段信息给出建议行驶速度,并进行语音播放提醒;结合行人监测器的动态识别,预判安全隐患,在车载屏显示警告信息并进行语音提示,提示驾驶员备刹、减速或停车。引导“人—车—路”之间的关系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协同。
打造“智慧精明”的治城体验
以数为据,实现精明治理,福田区还将引入城市生长管理的理念,打造福田中心的“私人医生”和“城市体检工具箱”,为行业管理、交通管控、区域综治等业务的开展注入全新的活力和方法,为政府决策带来全新的体验,全面提升全息感知能力、科学诊断能力和综合治理能力。
措施1:所有数据可视化
本项目将建设一个交通综合运行监测平台,对福田中心区的可持续生长进行持续监测,平台部署在福田交通管理局机房,建成后可向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实现共享。同时,平台将对交通运行实施定期持续跟踪评估,面向社会发布月度评估报告,践行时代责任。
措施2:交通综治档案化
与全市交通综治工作形成对接,筛选后形成综治项目库,采用标准化方法对交通综治项目进行实施前后的自动化评估,形成“措施—效果—反思—措施优化”的交通综治闭环。
措施3:特征诊断全面化
通过大数据追本溯源,对职住及出行需求特征的深度挖掘;针对重要功能片区的出行与活动特征分析,以片区改善带动福田品质的整体提升。机动车全轨迹跟踪无死角、路外停车泊位可预约、根据人流密度按需采用“对角线过街”……日均承载量超过134万人次的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未来将更加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