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中国政府与外资企业的“白刃格斗”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有人说,凡是中国政府鼓励的项目,嗅觉敏锐的跨国车企和零部件巨头都不会放过。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产业化推进与市场推广阶段,诸如宝马、日产和丰田等跨国巨头,已通过各种方式加速布局,欲与中国本土品牌展开“白刃格斗”。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发展部部长侯福深指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在技术、成本和品牌几方面,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正在加大。
中国较早形成了国家战略指导、多环节政策支持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环境。2010年,政府将新能源汽车纳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于两年后制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新能源汽车也成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科技计划和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项目。
在政策要求和财政补贴刺激下,虽然依旧希望借助新型变速器、缸内直喷乃至先进的混合动力技术,达到节约燃油、降低排放水平的目标,但希望在中国发展的外资汽车企业,仍无一例外作出承诺,加大投资研发新能源车。
相比国内新能源车产业由比亚迪“一枝独秀”的局面,跨国车企如通用、日产与宝马等,实际上早已就此进行了数十年的基础性研究,只待某些地区、国家的产业化和市场推广的契机。
“在技术上,我们可能并不领先。”侯福深说:“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主要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而非以市场和企业主导,把电动车作为目标对象后,我们对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也动心了,研发资源自然就分散了。”相反,跨国巨头即便遭遇研发或市场环境的重大变化,还是能够坚持原定目标,最终取得成果。这种持之以恒的态度在中国汽车界很难得见。
目前,中国初步建立了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链。“截至2013年底,在公告内100多家整车企业中,共有1351款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获得国家机动车新产品公告。”侯福深感叹,这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资源过度分散,如此下去,技术怎么会有进步?
著名汽车维权律师蒋苏华也批评说:“这些车企搞新能源车就是为了钱。”
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则告诉记者,2013年,美国纯电动车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分别销售6万和10万辆。而截止去年年底,中国累计生产的8.97万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含合资品牌)中,纯电动汽车仅4.03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销售新能源汽车17642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4604辆、插电式混合动力3038辆。
“美国就几家企业生产新能源车,销量达到如此规模,中国一百多家企业、一千多款产品,除了资源分散影响技术进步,成本上也很难与国际企业对垒。”贾新光认为,“跨国车企正形成规模效益。”“国际上电池成本正在下降,美国现在也能做到大约3元千瓦时。”
与此同时,外资车企还通过核心部件的本土化生产以降低成本,与中国企业竞争。
去年,日产在华合资企业推出了启辰电动车,为降低成本将进行本土化采购;宝马也与合资伙伴华晨推出了电动车品牌之诺;丰田中国研发中心投入使用后,可能很快将对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技术进行本地化测试,并为在华的两家合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在侯福深看来,技术和成本的问题,中国车企有可能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合作、共享平台解决,真正的压力还是来自品牌。他担心,“大家都说新能源车承载着自主品牌崛起的历史使命,现在付出巨大努力,却与传统汽车格局一样,是因为品牌令人失望。”
自主车企如何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后提升品牌形象和议价能力?在这方面,宝马推出全新i系列,奔驰和比亚迪则推出腾势品牌,对急欲推广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品牌或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