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显示度”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坚定不移谋创新·人才
他瞄准新型显示技术(OLED,即有机发光显示),认为这是我国显示器产业自主创新的一次机遇,研究伊始就定下学术与产业双赢的目标。
他创新研发机制,建立高科技企业维信诺公司,打通学校科研通向产业化的路径,提前解决了技术成果转化的难题。
他开国际先例,带领研发团队首次把OLED产品应用到“神七”舱外航天服上,满足了航天员在太空使用的苛刻要求。
他逆势而上,主持设计了我国大陆第一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成为我国在显示器领域第一次没有引进国外技术,而是依靠自主创新建成的大规模生产线。
他脚步不停,带领团队研制成功12英寸AMOLED(OLED+薄膜晶体管)显示屏,标志着我国AMOLED技术正式进入“大屏”时代。
……
“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现在是中国发展AMOLED的最关键时期,我们正计划建设5。5代大规模生产线。”4月13日,清华大学副校长邱勇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16年来,邱勇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显示器“中国创造”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结缘OLED,开始“拓荒”之旅
完成了在清华的本科、研究生学习,1994年,邱勇11年的大学学习生涯结束。他开始思考今后的发展方向:“内心一直想要做有价值的事情,把自己所学运用到实际当中。”
经过两年的思考,化学专业出身的邱勇把OLED作为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当时清华的液晶研究中心就设立在化学系,我国在发展液晶显示技术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少困难和挫折。我们的基础与国外差距太大,注定难有大作为。而OLED作为一种新型平面发光显示技术,它提供的不只是巨大的学术研究空间,还有宝贵的产业发展机遇。”邱勇回忆道。
1996年,32岁的邱勇带领一名本科生,凭借一台二手真空实验设备开始了他的OLED“拓荒”之旅。“过去,我国在显像管、液晶等显示产业方面,大多采取直接引进技术和生产线的办法,而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部件等长期依赖国外。现在,在以有机发光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平板显示技术领域,中国的产业应该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研究伊始,邱勇就制定了“追寻学术与产业双赢”的目标。
在邱勇看来,“创新是全面的,创新不仅仅涉及到技术,还涉及到发展路径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他领导的OLED项目组在成立之时,便引入了企业的项目管理办法。与高校传统上以学科为中心组织队伍不同,邱勇以研发项目为中心,组织起了一个复合背景的研究团队。1997年,开始与企业进行合作,并从社会上招聘各方面的人才;2000年又开始引进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加入项目组。这支多学科的人才团队,大大推进了OLED项目的进展,迅速解决了OLED材料和器件的基本问题。
创新研发机制,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难题
2001年12月,邱勇创建了高科技企业北京维信诺公司,迈出了OLED产业化极其关键的一步。
“这向外界传达了一个信号,清华大学的目标就是要把OLED产业做起来。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不好好当老师,这能行吗?”对于当时的经历,邱勇进一步讲道:“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要自己创办企业,1997年,我们曾经找过国内几家大的生产企业,希望与他们合作,把OLED做起来。但他们都认为这个技术不成熟,企业介入太早。”
“新成立的维信诺不是直接做产品,而是专门做技术研发的。”作为一位敏锐的创业者,邱勇早就察觉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的症结,“不能成果出来后再考虑如何转化,而是在研发阶段就要设计好成果应用的途径。维信诺不仅仅承担技术应用的任务,而是与学校的实验室一道参与核心技术的攻关,这种整合了学校与企业资源的研发体制保证了技术研发目标和产品开发目标的一致。”
实验室和企业两支研发团队各有分工、密切互动,使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实现了无缝连接。随着企业在研发上投入的人员越来越多,企业的技术力量逐步增强,最终一种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校企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被建立起来。
开国际先例,把OLED运用到“神七”航天服上
2008年9月27日,当“神七”航天员翟志刚打开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迈出中国人在太空的第一步时,在电视机前收看现场直播的邱勇和他的团队看到翟志刚胸前的显示屏发出的绿光时,禁不住欢呼,几年来的巨大压力也在那一刻尽情释放。
这块小小的显示屏正是由清华大学和维信诺成功合作的OLED产品,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将OLED技术应用于航天领域。
“压力大、责任也大。”作为研发团队第一负责人,邱勇回忆。虽然2002年清华大学已经建立了OLED中试线,但要将该技术应用到舱外航天服上,并暴露于太空环境中,仍然需要解决很多新问题。“没有技术实力作保证,是不敢去做这样的尝试的。”
“神七”航天员系统舱外航天服分系统主任刘向阳表示,“神七”舱外航天服的OLED显示屏有效解决了普通显示屏在太空复杂环境下难以应用的国际难题,更能耐受高低温,防静电、抗震动,满足了航天员在太空使用的苛刻要求。
逆势而上,引领显示产业走向“中国创造”
2008年10月,邱勇和他的团队在昆山自主设计、建成了大陆首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实现了我国OLED产业的从无到有。这一标志性事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会刊《科技导报》评选为2008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认为此举标志着中国新型平板显示技术领域通过多年自主创新已取得重大突破,显示产业由“中国制造”开始走向“中国创造”。
“这条生产线的投产,再次证明了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2006年,全球的OLED遭遇行业性低谷,而邱勇在冷静分析、深入思索后,选择了逆势而上。“当时的形势很不明朗,你不懂技术就没法判断,只能听别人怎么说。我们做了那么长时间的研发,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很清楚哪些技术上、产品上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决定改进设计方案,进一步提高产线产能,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据邱勇介绍,利用相关技术成果,他们已成功开发出广泛应用于航天国防、消费电子、工控仪表、医疗仪器、电力设备、网络设备和金融安全等领域的30多个系列、300余款显示产品,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2011年,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目前,清华大学和维信诺公司共申请国际国内OLED专利373项,其中发明专利298项,已授权160项。
2月14日,邱勇和他的团队凭借“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器件与工艺集成技术和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创新永无止境。在邱勇看来,我国在OLED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已经站稳脚跟。而OLED发展现在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大尺寸OLED显示(AMOLED)、平面OLED照明和柔性OLED等都是OLED未来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新热点。“针对大尺寸显示的发展目标,我们已经建成了一条完整的中试研发线,打通了工艺路线,并新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高水平技术团队。”邱勇说,“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一定是技术为先,人才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