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现状:山寨横行 企业借“打假”炒作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史福特和迈勒斯的一纸声明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眼球,姑且不论前者是否已经走完正规诉讼流程,后者到底是否有“山寨”玉兰系列产品。随着LED在终端市场的逐渐渗透,在侵权和维权的拉锯战中,打假已经被推到LED产业的风口浪尖。
山寨横行
在古镇,几乎没有客商不会到闻名遐迩的“十里灯街”采购,这里聚集了约四千家灯饰照明门市,鳞次栉比。有人戏称此地是中国灯饰照明产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皆因国内时下流行什么灯,这条街肯定反应迅速,上马者众。
今年记者走访发现,现在除了单一花灯品牌的门店外,其他门市都或多或少摆上了LED灯具,尤其是多家企业合租一个门面的,筒灯、射灯、灯带、洗墙灯、面板灯、吸顶灯等等种类繁多,但面孔同质,斗价激烈。
“以MR16为例,为了避免同质和抄袭,我们专门开发成4瓦的,但依旧未能逃过‘被山寨’的命运。”莱亚照明董事长周家祥无奈表示。
据数据显示,随着终端客户对LED照明产品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国内LED室内照明市场整体规模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仅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幅接近36%,其中,超过五成市场规模的增长由LED室内照明贡献。
同时,LED照明生产企业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从2011年上半年至今,国内新增LED室内照明企业数量近1800家。其中,今年上半年国内新增的LED室内照明企业就达到近1000家。
“其实LED市场是在不停增长,但厂家的数量也成两位数增长,为求短平快切入,绝大多数企业唯有从模仿,甚至侵权起家,毕竟市场太大,监管不易。”龙的照明总经理马守峰对记者说道。他透露,公司自主研发、获得实用专利的日光管也遭到“山寨”,严重影响了终端销售业绩。公司计划年内也会组织维权行动。
“照明产业基地,工厂和门市太集中了,汇聚了各式各样的潮流和款式,‘抄袭’肯定方便。既然有便利条件,不去‘抄袭’反而显得有点笨了。”在采访中不忌讳自己有“抄袭”经历的奇凯光电老板马君伟坦言,刚入行的时候哪有什么财力和人力去研发新产品? 只是大家“抄”的方法不同罢了。有实力的企业利用参展的机会去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抄袭国外的先进设计。实力稍弱一点的就“偷袭”左邻右里。
抄袭仿冒,不仅背负着侵犯知识产权的骂名,还很可能有官司缠身的风险,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是‘抄袭者’依旧“乐此不疲”,其“节约”研发成本提高性价比,且新产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抢占市场,快速攫取利润是最大诱因。
虽然LED灯具多属于定型量产产品,但从照度光效、散热系统、外观设计、内部结构等多方面还是可以有自己的东西。“山寨抄袭现象的存在,必然导致同质化加剧蔓延,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市场竞争的混乱是不言而喻的。”中山泰腾灯饰董事长汤士权总结道,LED灯具设计人员和研发能力强的企业最不好过,耗心劳力开发的新款LED灯具并着力宣传最终原来为他人做了嫁衣,竹篮打水一场空。
维权路难
“现在已经有三家侵权企业选择和解,但加起来赔偿的金额只有100多万元,与目前造成的市场损失相比差距甚大。”史福特董事长史杰一脸郁闷。近日,公司斥资过千万元研发的“玉兰灯”,投入市场不到两年就遭遇大面积“盗版”。虽然史福特已经开始走法律程序,但要真赢下侵权官司还得四五个月。“能否全面执行到位也是一大难题。”史杰显得很是无奈,“要是最基本的知识产权都得不到有效保护,轻易便被山寨,那以后谁还敢潜心去搞研发?”
不少业内人士建议,新设计的产品可以去申请专利。这是稳妥的维权途径。只是对灯具而言,这样不免有点隔靴搔痒。‖
就拿LED的款式更新来说,以天花灯为例,一个系列约3到5个款式,不同的表面处理每款大概会有5到6种,而色温、光效等搭配再分出2到3种。“每半年光是天花灯推出5个系列的话,就差不多有120多种款式变化。”聚科照明董事副总经理王俊华介绍,而这还不包括其他类别的LED成品。
“等专利的批文下来,也许那款灯具已经磕头碰脑满大街都是了。而且,就算申请到了专利,找到了侵权人,还得起诉等判决。最后赢了诉讼,结果也不一定如你所想,甚至回报还不如投入。”虽然还没走上维权道路,但龙的照明总经理马守峰对即将面临的难题也有心理准备。他无奈地表示,如果是一些小厂甚至黑厂,那根本就打不掉、抓不着,随时可以关门走人。
据了解,涉及知识产权的诉讼,时间一般都比较长,短则半年,长的要三四年,涉及发明专利的拖得尤其久。但企业研发出一个新产品或新技术,都希望在第一时间推向市场,有时候一个知识产权纠纷就可能把企业拖死。以鹤山银雨为例,它就是历时两年(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