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电子技术:改变人类未来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7月15日消息,7月13日,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等协办的科学家与媒体对话系列品牌活动——“科学麻辣烫”第二期,在杭州柔性电子与智能技术全球研究中心举行,本期主题为“柔性电子技术:改变人类未来”。
本期的“科学麻辣烫”邀请到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保罗·伯恩(Paul Burn),清华大学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冯雪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晓东三位专家。
保罗·伯恩教授介绍了世界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他提到,澳大利亚的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将柔性电子技术实现印刷,并打印为太阳能电池等产品。
他表示,希望未来会有更多柔性电子的发展来实现行业的壮大,同时这也需要各个国家的携手合作。
冯雪教授介绍到,柔性电子技术可以颠覆性的改变传统信息器件、系统的刚性物理形态,可实现信息与人、物体、环境的高效共融。实现信息获取、处理、传输、显示以及能源的柔性化,更好地实现“万物皆互联”。
他举例道,柔性电子技术在生物医疗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现在无创血糖测量、光电血氧传感器、基于攀爬仿生的3D螺旋形绕电极、坐骨神经电信号采集、类皮肤柔性变形传感器、碳纳米纤维泡沫柔性压力传感器、类皮肤柔性压力传感器等柔性医疗电子产品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
同时,柔性电子技术也在高铁高速轮轴健康监测、柔性集成工业传感网络等工业上应用颇多。
陈晓东教授表示,生活中传感器无处不在。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觉”为例,这就是人类最原始的传感器。关于“什么是柔性传感器”,他介绍到,“无论怎么弯曲、怎么拉伸,传感器依然可以保持它的功能。柔性传感器在可弯曲、可变形、可折叠状态下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陈晓东谈到,5G时代即将来临,把人体所有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柔性传感器连接起来,实现“人体联网”。通过可靠的制备工艺,实现生物兼容,动态耐受性,“我们希望把设备做成可弯曲、可延展的状态,带在身上、手臂上没有任何感觉,并且可以呈现关于人体信息的所有数据,这是我们对未来柔性传感器更高的境界和追求。”他说。
在对话环节,三位专家从背景、行业、未来发展等角度,和媒体记者们进行比较深刻的讨论和交流。